馬赫希瓦裏補充說,任何增加的風險都讓研究人員不得不問:“是因為試管嬰兒的過程嗎,或者是因為我們治療的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尋求輔助生殖技術的夫妻,往往年紀更大,一些難以受孕的人可能精子或卵子畸形,這也會影響胚胎。2013年裏納爾多和同事們在《分子人類生殖學》雜誌上發表的論文稱,試管嬰兒讓35歲以下婦女多胞胎的概率增加了20倍。他們認為,雙胞胎和三胞胎也讓各種風險增加,從妊娠並發症、出生低體重到認知和行為問題都包括在內。如果能有一組正常父母生育的試管嬰兒來進行對照,結果會更清晰,但這是不可能找到的。

幸運的是,研究人員發現了另外的對照組:被診斷為不育卻自然受孕的女性。2006年,荷蘭的研究者使用國家數據找到6343名診斷為不育的荷蘭女性,沒有通過試管嬰兒受孕或者使用過試管嬰兒常用的促排卵藥物。和這個對照組相比,通過第一代試管嬰兒技術和促排卵藥物出生的嬰兒,更傾向於低出生體重和32周之前早產。另一組使用同一數據得出的研究結論表明,通過輔助生殖技術誕生的兒童(測試的時候8~18歲),有輕微的高血壓和高血糖,而血壓和血糖是生命後期心髒病或者糖尿病潛在的風險指標。

除此之外,大部分研究都相對較小,缺乏統計學說服力。更早時候試管嬰兒輕度認知不同的報告,被指責是小範圍樣本和其他偏差。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的生殖學家邁克爾·戴維斯(Michael Davies)說:“某種程度上人們拖拖拉拉,他們還沒找到完全令人信服的數據。”戴維斯最近提交了一項研究,涉及1.1萬試管嬰兒的學校記錄和關於視力、聽力、殘疾的人口數據測量,部分也是為了跟進一個爭議性建議,建議稱試管嬰兒和殘疾服務有更多的聯係。

他們的團隊對南澳的診所和出生缺陷登記做了大量的數據分析,2012年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的結果稱,直接把精子注射入卵子的第二代試管嬰兒技術(ICSI)似乎提高了生育缺陷的風險,但是結論隻針對使用新鮮胚胎移植到子宮的情況,而非那些冷凍保存後再解凍的胚胎。最新的研究涉及南澳過去17年30萬新生兒,其中包括4300例含試管嬰兒在內的輔助受孕方式。結果發現,輔助受孕的嬰兒早產率是正常受孕產嬰的2~3倍,而且這些嬰兒出生後常體重過輕,此外出生28天內嬰兒死亡率是正常受孕嬰兒的兩倍。

馬赫希瓦裏說,把不同輔助生殖技術的風險區分出來是重要的。在美國和英國,通過第二代試管嬰兒技術出生的嬰兒已經占據試管嬰兒的半數以上,這種技術能夠增加活產概率,但是馬赫希瓦裏所在的阿伯丁婦產醫院不推薦使用,除非精子有缺陷必須要用。是給父母提供最佳的受孕概率,還是讓胚胎獲得最小的健康風險?馬赫希瓦裏說,國家登記體係列出不同的試管嬰兒中心的活產率,給各機構增加壓力證明自己的效率。

試管嬰兒技術也在發展之中。一般來說,臨床上取卵的當天進行授精,受精後培養到第三天,胚胎進入8細胞階段時移植到母親體內。第五天胚胎會發育到囊胚階段,囊胚階段雖然移植著床率高,但是培養要求條件高。目前,新技術可以讓胚胎在培養基中發育到第五天進行移植,而非常規的三天。馬赫希瓦裏認為,新技術看起來增加了懷孕的概率,但可能會增加早產的風險。裏納爾多也擔心延長早期胚胎暴露在異常環境中的時間會有問題,但是“當證據不存在的時候很難做出建議”。可能是因為所有的不確定性,裏納爾多說大部分診所的同事所關注的依然是如何提高輔助生殖技術的活產率,而非探索可能存在的問題。

裏納爾多不確定應該和充滿希望的夫妻分享多少模糊的擔憂,他還在繼續動物研究,告訴他們一些動物研究結果,也告訴他們現在下結論還為時過早。或許病人想知道的更多,但是他們通常不會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