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富有遠見,一切向前看(1 / 1)

站得高才能望得遠

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事與事之間的關係,彼此越來越複雜。怎樣將各種關係調理得清清楚楚,並適當地駕馭它,這就離不開謀略。科學越發達,謀略的法門越神奇玄妙。能夠就事論事,就理論理,就事辦事,就理從理;能夠正確計劃,妥當處置,這也不失為有見識、有作為的人。

深事深謀,淺事淺謀,大事大謀,小事小謀,遠事遠謀,近事近謀,都要具備深遠的策略和高明的見識。計謀貴在高人一籌,策略貴在高人一招。能看到別人不能看到的,能謀劃別人不能謀劃的,能思慮別人不能思慮的,能推測別人不能推測的,這才稱得上遠謀大略。

劉邦起兵後,蕭何擔任他的後勤部長,負責後方糧草供給,未有一次令劉邦失望。蕭何每到一處,十分注意收集法令製度圖書文獻,而不像其他將官那樣忙著搶掠財物。劉邦當上漢王後,請蕭何擔任丞相。其時,項羽和一些諸侯殺死秦王子嬰,燒毀成陽城,然後揚長而去。劉邦之所以知道天下各地的要塞,戶口的多少,形勢強弱的地方,人民痛苦的事情,就是因為蕭何獲得了秦朝的全部地圖和書籍等資料的緣故。

劉邦入關後,在張良的勸諫下,封存秦朝宮寶、府庫、財物,還軍灞上,以待項羽等各路起義軍。在此期間,劉邦集團還實施了一係列極有遠見的政治措施。劉邦召集諸縣父老豪傑,對他們宣告說:“父老們,你們在苛酷的秦法之下生活,痛苦很久了。秦法規定,如果人民有誹謗朝廷的,就滅族;人民有相聚談話的,就是犯棄市死罪。我,和諸侯有約,先入關的,就為關中之王。現在我當為關中之王。今天我要和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者,抵罪;盜,抵罪。此外一切秦法,完全廢除。

官吏都依原來位置,全不遷動。”

秦國人聽了約法三章大喜,爭先持牛羊酒食獻給沛公的軍士。沛公又謙讓,不肯接受所獻食物,民眾們更為喜悅,惟恐沛公不做秦王。這些安民措施,為劉邦爭得了民心。對於他日後經營關中,並以此做根據地與項羽爭雄天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不畏浮雲遮望眼,隻緣身在最高層。領導者需要站得高、望得遠,要善於掌握事物的發展規律,按照事物的連續性和因果性的聯係,預見它的發展趨勢。而且事物是多變的,要根據其時間、地點不同以及整體利益與局部各利益的差異來做出戰略決策。

通看全局,長遠考慮

優秀的領導具有戰略思維。戰略思維又稱全局性思維,它是洞察全局、思考全局、謀劃全局、指導全局、配合全局的思考能力和工作能力。

領導者不僅要像一個高明的戰術家一樣去完成每一件事情,更應該以一個戰略家的姿態未卜先知,搶占製高點,從而在新的變化麵前從容不迫。領導者的戰略觀是指領導者對管理活動進行全局的分析判斷後而做出的籌劃和指導。它要求領導者從整體、長遠和根本上去觀察問題。對於領導來說,戰略觀是建立在以下三個層麵上的。

一是具有全局性。全局是由各個局部有機結合而成的,這種有機的結合就產生了整體大幹部分之和。領導者重視全局,從全局出發來思考問題和做出決策是相當有必要的。

二是具有長期性。戰略是一個在較長時間內起作用的謀劃和對策。正確的戰略是根據管理活動發展變化的趨勢而製訂的,在趨勢發生根本逆轉之前,不應該隨意更改。領導的戰略立足點是現在,而著眼點是未來。

三是具有相對性和層次性。由於全麵和局部的劃分是相對的,因此局部應該服從全局,低層次的戰略應該不違背高層次的戰略要求。

重視戰略問題,樹立戰略觀念,不能隻靠領導的直覺來做出管理的決策,因為這樣做往往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對於領導來說,決策失誤會造成無法彌補的巨大損失。因此領導隻有通觀全局,長遠考慮,研究規律,才稱得上是成功的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