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度要恢宏
氣度,包括一個人的雅量、容量與氣量。修養氣度的方法,在於戒除忌妒、怨恨之心,對人能容忍、寬恕,自能心量涵廣、不計得失。
呂坤說:“學者最大的弱點,就是氣度太小。”自古英雄豪傑、聖賢誌士更是如此。陶覺說:“自古以來的英雄豪傑,隻是因為氣度太小而導致許多不必要的失敗。”
明萬曆中期以後,朝政內外,烏煙瘴氣,天下有誌之士皆彙聚東林黨旗下,彈劾貪官,指陳朝政,確實有相當大的號召力。一時之間,國家棟梁無不以東林相標榜。但是,東林黨人在大局的把握上,不僅犯了“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的毛病,而且過於意氣用事,排擠他人,擺出一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架式。他們壁壘森嚴,門戶之見甚深,隻要有不合東林之旨的人,他們都將之斥為異黨,竟相反對。在東林最盛時,即使是卓然自立,不附任何黨派者,也遭東林攻擊,被斥為小人。即使攻擊東林的人,也偶有情操獨立之士,但也遭東林排擠。這樣就使東林為全天下人側目,人人共憤。而且,在危如壘卵的時局下,東林人和其他派別也不肯聯手一致對外,還要存門戶之見,置國是於不問。以後竟然又自相傾軋,發生內亂,窩裏反。最終,東林黨被大太監魏忠賢一手鏟除了,
東林黨的失敗,很大程度上是他們太意氣用事,認為自己正確,從而拒絕了許多中立乃至試圖伸援的助手,從而孤立了自己。如果東林黨人胸懷寬廣些,心態寬容些,豈不是有更多人的支持?
曾國藩說:“盛世建功立業的英雄,以襟懷豁達為第一義;亂世扶危救難的英雄,以勞心勞力為第一義。”不襟懷豁達難以成就大事,不心力勞苦難以建立功績。呂新吾說:“男兒創建事業,經緯天下,見識要高遠,規模要龐大,氣度要恢宏。”能夠完善見識與規模之人,必然有氣度。所以做領導的人要以氣度恢宏為第一要義。
《戰國策趙策》載:趙國藺相如因兩次出使秦國有功,皇上加封他為上卿,地位在將軍廉頗之上。老將軍不服,公開說:“我做將軍,多次身先士卒,攻城野戰,立下大功,他相如素來貧賤,隻不過張張嘴巴,地位反在我之上。我認為恥辱!如果讓我碰到了他,我定會當麵羞辱於他!”相如聽到了這些話,每次外出,隻要看見廉頗,遠遠地便叫手下之人趕車躲開,相如手下人都認為受了屈辱。相如則說:“秦國之所以不進攻趙國,不是其他的原因,是因為有我們二人在。假如我與老將軍對立,肯定必有一傷。先考慮國家利益,後考慮個人恩怨,這就是我躲避廉將軍的緣故呀。”這話傳到了廉頗耳裏,他頓感羞愧,便赤著胳膊背著荊條,到相如住處去謝罪。最後兩人自然和好如初,成為生死之交。個人恩怨不放在心裏,以國家利益為主,以大局為重,這樣做的人就是有涵養、有思想的高人。
見不怪,大家風範
在中國,有所謂“逆鱗”之說,據說在龍的喉部以下,約直徑一尺的部位上有逆鱗,如果不小心觸摸到這一部位,必定會被激怒的龍所殺。不論高貴如領導者,低賤如乞丐者,都有逆鱗存在。關鍵在於領導如何對待別人觸犯逆鱗的行為,它反映了一個人氣量的大小。
裴遐是晉代地方長官,他與東平將軍周馥是十分要好的朋友。有一次,裴遐到周馥家中做客,周馥立即吩咐下人沏茶。落座不久,裴遐和人下起圍棋來,周馥的家人前來敬酒,裴遐正玩在興頭上,全部精力都集中在棋盤上,所以,他將遞過來的酒擱在一旁,沒有及時喝下去。這可氣壞了周馥的家人,他有意地順手用力推了裴遐一下,裴遐一個沒注意,硬生生地從椅子上跌下來倒在地上。裴遐若無其事地爬起來,仍舊回到座位上繼續下棋,舉止不變,神態安詳,好像什麼事也沒發生。王衍後來問裴遐,在當時那種情況下,為什麼沒有反應?裴退回答說:“因為當時我很糊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