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無可無不可(1 / 2)

無可無不可

史書上記載了孔子的一件軼事。孔子有一天看到麒麟孤單地站在路旁尋覓夥伴,他因此感歎天下沒有人能理解麒麟的誌向和抱負。當時,子貢侍立在孔子身邊,聽到先生歎氣,於是詢問是怎麼回事。孔子回答說:

“不怨恨上天,不責備別人,努力學習以求實現理想,了解我的人難道隻有老天爺嗎?不降低自己的誌向,不玷汙自己的身體,伯夷、叔齊不正是這樣的人嗎?我與他們不同,我無可無不可。”無可無不可,這是孔子之所以名垂千古的地方。

孟子在公孫醜詢問伯夷、伊尹、孔子三人有什麼不同時回答說:“他們的處世之道不同。不是他認可的君主不服事,不是他認可的人民不使喚;天下太平時就出來做官,天下混亂時就抽身而退,伯夷是這樣的人。

要是君主都能服事,隻要是人民都能使喚,天下太平時做官,天下混亂也同樣做官,伊尹是這樣的人。能夠做官就做官,能夠隱退就隱退,能夠長期做官就長期做官,能夠馬上離開就馬上離開,孔子是這樣的人。孔子的境界不是伯夷、伊尹所能追趕得上的,孔子令人高不可攀之處,就在於他無可無不可。”

領導者到底是有可有不可,還是無可無不可,這要看他的胸懷是否寬廣,器識是否高遠。

在我國曆史上,楚霸王項羽是“有可有不可”一類領導者的代表人物,漢高祖劉邦是“無可無不可”一類領導者的代表人物。試想,如果項羽能多聽範增的一些諫言,不固執己見,不好大喜功,不剛愎自用,或許霸王別姬的悲劇不會發生,漢朝曆史也將重寫。而劉邦與項羽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他雖有權對所有事情拍板,但他能廣泛聽取意見,博采眾長,尤其對蕭何、張良的建言無不采納。蕭何月下追回韓信之後,他希望劉邦拜韓信為大將,劉邦本意認為不可,可是在蕭何的力勸之下,他認為無不可。當韓信略定趙、燕、代諸城,又盡取三齊土地,派遣使者麵陳劉邦請示自立為假(代理)齊王時,劉邦一聽不由得怒發衝冠,認為不可。可是在張良分析了眼前的形勢之後,又認為無不可。正是劉邦有這樣豁達的胸懷和權變的態度,因此得以問鼎天下。

又據曆史記載,建武五年(公元29年)正月,漢光武帝劉秀派太中大夫來歙持節護送馬援西歸隴右。西州上將軍隗囂一見馬援到來,十分欣慰,與之同臥同起,詢問劉秀的情況。馬援說:“此人才明勇略,決非常人可比;且能開心見誠,無所隱蔽,闊達多大節,似與漢高祖同。至於博覽經書,文字口辯,處理政事,前世無比。”隗囂一見稱譽劉秀,心中很不是滋味,思慮找個縫隙,借以詰難馬援,便將劉秀與乃祖劉邦相提並論,問道:

“此人與漢高帝相比,誰人更勝一籌?”馬援對先朝開國之君,難免心存忌諱;尤其以子孫比先祖,也不可直言無諱,所以隻得籠而統之地答道:“不如也。”但以他的機智和應對天才,還是把彼此優劣映照出來。他接著說:

“高帝無可無不可;今上(指劉秀)好吏士,動止合節度,又不喜歡酒。”

馬援說劉秀“不如”劉邦,就在於劉邦無可無不可。

隻有無可無不可,才能顯示領導的胸懷浩大廣博,才能顯示他的領導工作平易寬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