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所以會生病,最原始的一種根源就是生氣,我國古籍《黃帝內經•;素問》中指出“百病生於氣”,旨在說明各種疾病的發生與氣的運動變化的密切關係,這也成為曆代醫家治病調氣的理論淵源。

《黃帝內經》中說的這個“氣”,廣義上來說,包括所有中醫學中的“氣”如元氣、中氣、神氣、心氣、肺氣、胃氣、腎氣、丹田氣等, 並不僅僅指生氣的“氣”。

美國生理學家愛爾馬曾做過實驗:把一支支玻璃管插在正好是零攝氏度的冰水混合容器裏,然後收集人們在不同情緒狀態下的“氣水”,描繪出了人生氣的“心理地圖”。實驗發現,當人們心平氣和時,呼出的冷凝氣水澄清無色不含雜質;生氣時則有紫色沉澱。愛爾馬把人在生氣時呼出的“生氣水”注射到大白鼠身上,幾分鍾後大白鼠就死了。

科學家由此分析,人生氣時的生理反應十分強烈,分泌物比任何時候都複雜,且更具毒性。因此,愛生氣的人很難健康,更難長壽。

愛爾馬的研究還發現,人生氣10分鍾耗費掉的精力不亞於參加一次3000米賽跑。研究結果顯示,情感失調的人生病的風險是其他人的2倍。由此,愛爾馬發出了“生氣等於自殺”的警告。

總的說來,生氣對人體健康的傷害可以歸納為以下“10傷”——

傷腦 ;氣憤之極,會使腦血管的壓力增加。這時血液中含有的毒素最多,氧氣最少,對腦細胞不亞於一劑“毒藥”。

傷神 ;生氣時由於心情不能平靜,難以入睡,往往神誌恍惚、無精打采。

傷膚 ;經常生氣會使人顏麵憔悴、雙眼浮腫、皺紋多生。

傷內分泌 ;生氣對內分泌係統容易產生影響,如生悶氣可導致甲狀腺功能紊亂。

傷心 ;生氣時心跳加快,容易出現心慌、胸悶,甚至可能誘發心絞痛或心肌梗死。

傷肺 ;生氣時呼吸急促,可致氣逆、氣喘、咳嗽,危害肺的健康。

傷肝 ;人處於氣憤愁悶狀態時,可致肝氣不暢、肝膽不和、肝部疼痛。

傷腎 ;經常生氣可使腎氣不暢,容易導致閉尿或尿失禁。

傷胃 ;生氣之時,往往不思飲食,久而久之必致胃腸消化功能紊亂。

傷免疫係統 ;生氣時,大腦會命令身體製造一種由膽固醇轉化而來的皮質固醇。這種物質如果在體內積累過多,就會阻礙免疫細胞的行動,降低身體抵抗力。

人活一輩子,要想做到完全不生氣,幾乎不可能。那麼,怎樣把生氣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呢?曆史上一些名人的做法值得效仿:如嶽飛雖氣憤金兵入侵,宋君無能,但能以《滿江紅》詞泄心中之氣;林則徐嫉惡如仇,卻以“製怒”為座右銘告誡自己;鄭板橋的“難得糊塗”,也不失為自我安慰,調節心緒的好辦法。也可找個地方,比如對著牆壁,說出心中的氣憤。總之,盡量不要把氣悶在心裏。

人生旅途,成功與失敗同在,順利與困難交替,歡樂與苦惱共存,感情每時每刻都在變化著。無論何時何地,都要保持樂觀、平衡的心態,做到遇喜而不狂,遇悲而不鬱,遇急而不躁,遇驚而不慌,保持平穩的心態,“不覓藥方覓樂方”,以達怡情爽神、益壽延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