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鳴即起

古代的上班下班時間,和現代相似,也是晨聚昏散,但具體時辰上又比現代一般機關之朝九晚五的通例要提前,與農業社會中大多數人的作息習慣相適應。《詩經·齊風·雞鳴》中,妻子催丈夫起床:“公雞已經叫了,上朝的都已經到了;東方已經亮了,上朝的已經忙碌了(雞既鳴矣,朝既盈矣;東方明矣,朝既昌矣)。”因知古人雞鳴即起準備上班的傳統,至少在春秋時代就已形成。往後,這個時段逐漸定型為卯時(早晨五至七時)。

中國傳統的行政體製所決定,古代公務員的所屬機關,可分中央和地方兩類。凡在中央各機關供職的官員,一定品秩以上,或有職務所規定,必須參加由君主親自主持的最高國務會議,通稱朝會,故京官上班的第一道程序,便是“上朝”,亦稱“朝參”。

站隊有學問

參加朝會者來自各個部門,品秩亦有高低,所以開會時要進入指定的位置,這叫“朝班”,即朝參班次的意思。又因為官員經常會升級降級,或在不同部門間調來轉去,所以具體到個人而言,朝班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現代的機關會議,出席者應坐的位次,照例都由會務組使用“名牌”標示,對名入座,不會搞錯,古人沒發明這個辦法,所以“亂班”現象時有發生。

參加朝會,是古代京朝官每天按時上班的第一要務,凡無故缺席,遲到早退,或朝班失儀,都屬於違紀,曆代均有處分條例。唐代起,凡盛暑、雨雪、泥潦,酌免朝參,謂之“放朝”,這一製度為以後曆朝沿襲。

但放朝不等於放假,班仍舊要上。即使是正常天氣,京朝官在退朝就食之後,亦多要去各自所屬的機關“署事”,也就是辦公。至於那些沒有資格出席朝會的一般官員,以及屬於辦事員、勤雜人員範圍的書吏、衙役等,也當在每天卯時(早晨五至七時)即去機關工作。

京朝機關又分內朝和外朝兩類,內朝如中書、門下等,就在宮禁之內;外朝如尚書、六部等,亦多毗鄰宮禁。在宰相或內閣直輔總理政務的朝代,退朝後而“朝食”尚未開飯前,各部門的人多借此機會就近請示,或跟到相府,情形十分熱鬧。

地方政府的上班與下班

各級地方機關的上班時間,與京朝相似,也有先參加長官主持的會議、然後各自辦公的程序。按製度,包括各科書吏、各班衙役在內,所有的“做公”人員,都必須以擊響雲板七聲為號,於每天黎明準時上班,然後書辦分別領取各個科室的印章(簽押),衙役分別進入各自班次的崗位,以及秘書、侍從開啟公堂之門等,亦都有不同的信號,一點不得含糊。

點名簽到很重要

古代官箴以“清、慎、勤”為基本原則。“勤”的起碼要求,便是按時上班下班,曆代典章製度中,多有規定。如《唐律疏議·職製五》有一條“官人無故不上(班)”的法令說,內外官員應上班而不到的,缺勤一天處笞二十小板,每再滿三天加一等,滿二十五天處杖打一百大板,滿三十五天判處徒刑一年。倘是軍事重鎮或邊境地區供職的“邊要之官”,還要罪加一等。

違紀防不勝防

以上不過是寫成文字的條令,事實上,古人真正重視的是按時上班,何時下班則並不嚴格。如元代的《至元新格》謂:“諸官府皆須平明治事,凡當日合行商議發遣之事,了則方散。”因知隻要當天該辦的公事了結了,就可以下班。其中吃中飯是一大關節,許多京朝機關都在午飯後,僅留一兩個官員值班,餘多回家,唯吏胥書辦、役夫勤雜仍堅守崗位。比較而言,在總彙政務部門如中書門下、尚書內閣供職者,或直接為皇帝服務的機要秘書之類,須全日製坐班。

(林媛媛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