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十大語文差錯,近日由已經轉製的《咬文嚼字》股份有限公司公布,這十大語文差錯是:

一。經常混淆的概念是:“祖國”和“新中國”。2009年是新中國成立60周年,在相關紀念活動和媒體報道中,“祖國60歲生日”頻頻出現,正確的說法應是“新中國60歲生日”。“新中國”特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祖國”指祖先世代居住的國家,我們的祖國是中國,有5000年的文明史。

二。經常誤用的量詞是:位。如:“三位罪犯落入法網”“我是一位歌手”。作為量詞,“位”是含有敬重意味的,不應用於“罪犯”等不應受到敬重的人,也不應用於自稱。

三。媒體中容易用錯的成語是:首當其衝。如:“他首當其衝堅持上一線工作”。所謂“首當其衝”,義為首先受到衝擊,遭遇災難與不幸,不能理解為“衝鋒在前”,也不能簡單地等同於“首先”。

四。日曆上的常見用字錯誤是:“己醜年”的“醜”。2009年是農曆己醜年,“己醜年”裏的“醜”本有其字,它是地支的第二位,和繁體字“醜陋”的“醜”無關。

五。地方宣傳中經常誤用的詞語是:故裏。一些地方為了提高知名度,常號稱是某名人的“故裏”,理由是該名人曾在當地居住。其實,“故裏”指的是故鄉、家鄉。住過的地方應稱“故地”,和“故裏”不是一回事。

六。影視劇中經常寫錯的人名是:貂蟬。如:“貂嬋是所謂的四大美女之一”。“嬋”可以形容女子姿態美好,但人名“貂蟬”是不能寫成“貂嬋”的。

七。菜單上經常出現的錯誤的菜名是:宮爆雞丁。正確的寫法應是“宮保雞丁”,它的得名和清代丁寶楨有關。此人曾官封太子少保,被尊稱為“丁宮保”。他的家廚擅長花生炒雞丁,這道菜由丁府傳到民間,得名“宮保雞丁”。

八。網絡中容易混淆的字是:“帖”和“貼”。帖,音tiě,指寫有文字的紙片。貼,音tiē,指把薄片粘到別的物體上。網上的“帖子”,雖非紙質,但其以簡短的文字記錄、傳遞信息的特點,與傳統的“帖子”相同,是不能寫成“貼子”的。

九。時政文章中容易出錯的詞語是:興亡周期律。1945年黃炎培在同毛澤東的交談中,說到中國曆史上不少政權“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沒有跳出“興亡周期律”的支配。但長期以來,媒體宣傳中都將“興亡周期律”誤為“興亡周期率”。“周期律”是一種規律,指事物發展過程中某些特點反複出現,不是兩個數值的比率。

十。引文容易張冠李戴的是:“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媒體在引用這段話時,常說成是唐代名臣魏征所言。其實,這是唐太宗在魏征去世的時候說的。他的意思是善於進諫的魏征去世,使自己少了一麵鏡子。

(林媛媛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