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孟母 擇鄰處 子不學 斷機杼 竇燕山 有義方 教五子 名俱揚 養不教 父之過 教不嚴 師之惰。
昔:過去。
孟母:孟子的母親。
擇:選擇。
鄰:鄰居。
處:住處。
子:兒子,指孟子。
機杼:織布機上用於穿引緯線的梭子。
竇燕山:指五代末年的竇禹均。因他祖居薊州,鄰近燕山,故稱。
義方:指做人應該遵守的規矩法度。後指家教。
俱:都。
揚:傳揚。
養:養育。
過:過錯。
嚴:嚴格。
惰:失職。
孟子母親為什麼要三次搬家擇鄰而居?竇燕山是什麼人?父母在教育孩子問題上負有什麼責任?老師又應怎樣和學生相處?在“教之道,貴以專”後緊接著又是四句“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這就是“孟母教子”的故事。“昔孟母,擇鄰處”另外一種說法就是聞名的“孟母三遷”。出於西漢劉向的《列女傳》,這本書講曆史上各種偉大的女性,“孟母三遷”這個故事就在裏麵。
孟子小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非常貧寒,隻能住在城外的破房子裏,破房子在墓地旁邊。由於經常有人出殯辦喪事,小孟子生活在這樣的環境當中就受到了熏染。所以小孟子從小就學人家哭喪。沒事就哭學各種各樣的喪儀,這當然對孩子成長不利。孟母看在眼裏急在心上,怎麼辦?竭盡所能搬家。搬到哪?搬到市集上,搬到商業街附近。而隔壁恰好是個肉鋪天天要殺豬賣肉,天天要剁肉。小孟子沒事幹又學著肉鋪夥計天天也在那剁肉,然後學人家討價還價,變成了一個賣肉的小孟子。孟母當然更著急了。更何況當時人們是看不起商人的。孟母咬咬牙再搬家。這對一個生活很貧寒的家庭講是非常艱難的事。孟母這一次搬到一所學校附近,弦歌不絕書聲朗朗。孟子受到了學校的熏染從此開始學打躬作揖,因為這是師生間的規矩。又憑耳朵聽學著背書,言行也變得彬彬有禮。這就是“孟母三遷”的故事。這個故事說明為了孩子成長必須給孩子營造一個好的學習環境、生活環境和成長環境。
接下來“子不學,斷機杼”是什麼故事?小孟子長大了要讀書去了,但孟子畢竟還是個孩子自然有童心,他經常逃課。感到讀書煩所以經常不去上課。有一天小孟子聽著聽著課覺得沒勁就逃回來。孟母正好在織布。那時孟母主要靠織布賣布來維持生活。看見兒子逃學回來一句話也沒講就把織布的梭子給弄斷了,這就意味著馬上就要織成的一匹布全毀了,無數個夜晚的辛勞就白費了。孟子是個好孩子非常孝順自己的母親,就跪下來問媽媽:“為什麼要這樣?”孟母告訴他:“讀書學習可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就像我織布必須從一根根線開始,先一小段一小段的最後才能織成一匹布,而布隻有織成一匹了它才有用才可做衣服才可做被單。讀書也是這個道理,如果不能專心致誌持之以恒,像這樣半途而廢淺嚐輒止怎麼能成才?”孟子受到了母親的教訓從此專心致誌一心向學後來成為一代亞聖,中國儒家思想的代表性人物。這就是《三字經》中“孟母教子”的故事。
在中國封建社會父親是一家之主婦女的地位很低,甚至大多數婦女都不識字。那教育孩子當然首先應是父親的責任。但為什麼《三字經》在提到教育孩子時卻是先講孟母如何教子,而不是先說父親應如何教育孩子呢?我想有這麼幾個原因:第一個原因就像我以前講的,“人之初,性本善”是孟子一係的思想,所以到舉例子時總要首先從孟子那一係來舉,就舉這個亞聖是怎麼培養出來的例子。不巧孟子從小父親就去世了,並沒對孟子的教育成長有多大影響。孟子是在他母親教育下開始做學問,開始成為亞聖的人生旅程。所以用孟母來作例子。另外一個原因是也許母親並沒讀過書也許連字都不識,但母親的教育作用是巨大的。母親是一個孩子最早的老師更是一個孩子終生的導師。在中國傳統社會當中女性受教育的機會很少,大量女性甚至包括一些名門望族的女性很多都不識字。我的老師季羨林先生的母親就是不識字的。但每當回想起自己所接受的最早的教育,季先生也好胡適也好很多大學者也好,首先想到的卻都是自己的母親。盡管在傳統社會中母親一般都沒受過很好教育,但對孩子道德的養成,對一些生活習慣的養成,對孩子人格的養成,母親的作用絕對是至關重要的。母親是孩子最早的老師更是孩子終生的導師。我們常說母親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母親對孩子的影響是終其一生的。那父親應對教育孩子負什麼責任?在孩子成長中父親起什麼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