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國經濟在生產、分配、消費環節的全球一體化趨勢,是生產能力存量在全球範圍內的轉移活動。隨著國際間商品、資本和勞動力流動的不斷加速,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和相互作用進一步增強,各國經濟正不同程度地融入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嚴格意義上的國內市場已不複存在,市場全球化的趨勢已不可逆轉。
經濟全球化的本質其實是現代市場經濟製度在全球的擴張、滲透和蔓延。
冷戰結束之後,東歐國家和蘇聯地區紛紛實行私有化和經濟政治體製改革,加速其從計劃經濟體製向市場經濟體製的轉型。中國、印度、越南以及拉美等發展中國家也以前所未有的程度彙入了世界經濟的洪流。各國經濟合作與交流促進了全球範圍內綜合國力的競爭,外國直接投資的國家政治風險正逐步弱化。
WTO等國際體製進一步推動了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現在各國關稅大幅度地降低,非關稅壁壘也日漸減少。總之,貿易壁壘的消除、消費者需求的趨同以及通訊和運輸技術的進步,大大促進了跨國公司在全球進行資源調配的能力。
跨國公司主導的全球生產體係在世界經濟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經濟全球化為跨國公司廣泛地獲取在生產中所必需的生產要素創造了條件,開辟了更廣闊的市場,創造了更多的機會。國際經濟技術合作的深入使發達國家之間的經濟關聯度不斷提高。貿易壁壘的消除和投資自由化為企業提供了巨大的機會,使其在能夠提供最大比較優勢的地方建立生產基地。由於這些活動分布在許多不同的國家,因此將互補性的活動進行國際整合是很重要的。
比如外國企業可以在美國設計,也在美國生產主要零部件,但在中國或其他發展中國家組裝,然後銷往目標市場。研發、設計、零部件生產、裝配和銷售在不同國家之間進行整合和協調對企業的成功至關重要。
經濟全球化是以FDI的迅猛增長以及跨國公司在全球的活動更趨活躍為特征的。經濟全球化其實就是以跨國公司為主體的全球產業結構大調整。目前全球的跨國公司已達8.2萬家,子公司85萬家。跨國公司從事的貿易占世界貿易的2/3,而且有一半是發生在跨國公司內部,跨國公司還控製了80%的技術貿易,以及90%以上的對外直接投資。1973年布雷頓森林貨幣體係瓦解後,世界各國放鬆金融管製的速度加快,金融自由化的進程不斷向縱深推進。隨著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一個規模空前的、真正的一體化金融市場正在逐步形成。更重要的是,經濟全球化不斷地使各國的生產方式一體化,市場機製一體化,競爭規則一體化,技術標準一體化,消費觀念一體化,供求網絡一體化。
這使企業麵臨一個全新的競爭環境。
經濟全球化表現為產業的全球化和市場的全球化。市場全球化是指曆史上分離的國家市場融合成為一個巨大的全球市場。跨國公司憑借其資本和技術優勢在金融國際化、貿易自由化的背景下,可以利用所有國家的比較優勢,從而實現利潤最大化的目標。市場全球化使更多國家由內向型發展戰略轉向外向型或開放式經濟發展模式。生產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最主要的表現形式。生產的全球化表現在:貿易、投資政策的自由化以及金融自由化等大大改善了國際市場進入的條件,從而使跨國公司可以更自由地選擇生產和服務的組織方式。跨國公司為了更好地開拓和服務國外市場,為生產活動的當地化服務而在海外子公司建立研究與開發機構。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世界經濟正朝著全球化、一體化的方向發展。生產全球化意味著企業將從各個地區籌供商品和服務,以利用各國在生產要素(如土地、勞動、能源、資本)上的成本和質量差異,從而降低總成本,增強競爭能力。全球生產網絡是跨國公司利用全球資源和獲取可持續競爭優勢的重要手段。
顯然,經濟全球化在為各國企業提供更廣大的市場和活動舞台的同時,也使任何一個國家的企業麵臨更加激烈的競爭。麵對經濟全球化的這種日益複雜和嚴峻的競爭形勢,即使實力強大的跨國公司也紛紛與其他國家的企業建立戰略聯盟,因為他們認識到,要保持競爭優勢,就必須占據技術高地、擴大市場份額,以更優的產品質量、更低的成本和更好的服務來戰勝競爭對手。但是企業如果僅靠自身的力量就顯得勢單力薄,因此必須借助聯盟企業的資源和能力來增強自己的競爭實力,並通過全球競爭擴大自己的市場勢力。為獲取多種競爭優勢的來源,企業不僅要在內部建立起統一的網絡組織,而且還要與政府、供應商、客戶和競爭對手以及各種社會性組織團體和機構建立合作性的外部關係網絡。在日本、韓國、法國、德國等國家,企業與其他企業、供應商、銀行有較密切的關係和更高的交叉持股的公司治理結構。但是,近年來由於全球化和自由化的影響也出現了更為分散的所有權結構,包括允許外國參股、持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