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90年代,由於貿易自由化、生產全球化趨勢的發展,製造商與供應商的關係發生了巨大變化,新興市場汽車企業的競爭日益激烈。跨國公司進入新興市場的裝配產業,其原有的供應商也跟隨進行投資和配套。全球生產網絡已經替代了當地供應鏈。甚至那些生產仍然在本地進行的情況下,設計和合同分配也已經越來越國際化。這導致了巴西、捷克、印度、波蘭和南非等國家零部件產業大規模的合並和重組。發展中國家的裝配廠和零部件工廠有機會進入國際供應網絡。對政府來說,最重要的是如何進行政策搭配,從而使本國企業進入全球價值鏈的潛力最大化。
追求低生產要素成本(技術、原料、勞動力)是汽車製造商的重要目標。
通用、戴姆勒-克萊斯勒、大眾、奧迪、寶馬都已在中國、越南、墨西哥等國建立了汽車裝配基地。對許多發展中國家而言,促進汽車業發展的關鍵動力之一是鼓勵國內零部件產業的發展。這不僅能創造就業機會,而且可以通過跨國公司子公司的技術溢出效應刺激國內技術能力的發展。為降低生產成本,汽車製造商會想方設法從東道國國內尋找投入的大部分原材料。對於簡單的零部件,當地的零部件製造商可以根據製造商的圖紙工作,滿足其要求。在技術要求更高的零部件或模塊生產過程中,當地供應商將與發達國家零部件製造商建立更緊密的關聯以獲得先進技術。
中國汽車企業參與全球生產網絡主要有兩種方式:嵌入全球生產網絡模式和自主生產網絡模式。嵌入全球生產網絡是指中國汽車企業集團通過和跨國汽車公司成立中外合資企業嵌入跨國汽車公司領導的全球生產網絡中的生產環節,希望“以市場換技術”,按照“引進—消化吸收—創新”的模式實現汽車產業升級。自主全球生產網絡模式是指中國汽車企業,堅持自主創新,樹立自主品牌,在模仿的基礎上,整合全球資源,進行聯合開發和“幹中學”,利用自主研發平台使技術知識和經驗成為組織內生的技術能力,通過占領價值鏈中附加值高的戰略環節(如技術研發和自主品牌),構建自己的生產網絡,實現產業升級。
中國汽車企業集團基本上都與2至4家跨國汽車公司成立了合資企業,生產國外品牌的乘用車。上海汽車工業公司主要是與兩個跨國汽車公司形成合資企業,分別是上海大眾和上海通用。1985年3月大眾與上汽各占50%的股權建立上海大眾,生產桑塔納汽車。大眾汽車在中國市場份額中處於領先地位。
上海通用於1997年7月成立,上汽和通用各占50%的股權,其主要產品包括別克G、GL8和別克賽歐。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旗下有兩個重要的公司,即一汽汽車公司和金杯,以及與大眾的合資企業—一汽大眾。一汽大眾是在1991年建立的,以奧迪A6和大眾捷達為基礎的生產為基礎,2002年初引進了寶來。此外還與日本豐田、美國福特進行了合資合作。東風汽車公司是在1969年建立的第二汽車集團,並在1981年更名為東風汽車公司。東風雪鐵龍的生產是以雪鐵龍ZX、愛麗舍和畢加索為基礎。東風於2001年建立了與日產汽車的合資企業。此外,還與台灣地區的裕隆、韓國現代等公司進行了全麵的合資合作。此外,一些規模較小的公司,比如天津汽車公司與豐田合作生產小型汽車;長安汽車公司與鈴木合作;廣州汽車集團公司與本田在1998年開始合作;北京汽車與戴姆勒-克萊斯勒合作生產吉普,現代也與北京汽車建立了合資企業;江蘇南亞汽車公司與菲亞特在南京建立了合資公司,從生產派力奧車型開始,定位是與大眾Polo以及通用賽歐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