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及其存在的問題(1 / 2)

根據WTO的數據,2007年世界汽車產品的出口額為11828.67億美元。

中國汽車產品的出口額為230.29億美元,約占全球汽車產品出口總額的1.9%;中國汽車產品的進口額為240.29億美元,約占全球汽車產品進口總額的2%。

一、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一,汽車企業規模小。根據汽車工業生產的長期平均費用曲線,即“馬克西——西爾伯斯通曲線”分析,當汽車產量由1萬輛增加到5萬輛時,成本可降低40%;由5萬輛增加到10萬輛時,成本可降低15%;由10萬輛增加到20萬輛時,成本可再降低10%。可見,汽車產業是典型的規模成本遞減、規模效益遞增的產業。根據國際汽車產業發展現狀,年銷量100萬輛以下的汽車企業已經不能單獨存在,200萬輛規模的也麵臨重組的局麵。

中國汽車工業從1953年到1992年達到100萬輛產量時經過了近40年;

從1992年到2000年用了8年時間則完成了從100萬輛到200萬輛的增長;

2000到2002年,中國汽車工業用了2年時間就實現了從200萬輛到300萬輛的增長;而2003年汽車產銷量達到了444.37萬輛和439.08萬輛,位居世界第四。中國的汽車銷售在2002年和2003年均實現了50%以上的增長,這都表明中國汽車工業步入了一個高速增長的發展階段。但是2008年,全國銷量超過20萬輛的整車生產商隻有9家,中國第一汽車集團銷量最大,也隻有681964輛,還未達到國際上公認的經濟規模。規模太小直接影響到汽車製造成本,嚴重阻礙了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步伐。在質量無法超越對手的情況下,成本又無法下降,那麼中國汽車生產企業的產品最終將難以在市場上有好的表現。

加入WTO,中國政府分階段降低汽車整車關稅至平均25%的水平,零部件關稅降至平均10%的水平。從2000年起,以每年10%的速度降低關稅,到2006年1月將完成全部降稅工作。出於對中國汽車市場戰略性的認識,跨國汽車公司紛紛加快了投資進入中國市場的步伐。目前,中國汽車市場已對世界汽車市場產生重大影響力,顯現了大國的市場優勢及其對跨國公司的戰略性意義,中國市場已經成為許多跨國汽車公司新的利潤增長點。由於中國現行汽車產業政策的限製,跨國公司必須與中國汽車製造企業合資,因此國外大公司都在中國尋找合作夥伴,通過合資企業的形式,使中國成為其全球戰略的組成部分。特別是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以來,大量生產商加入中國汽車工業並實現了產量的巨大增長,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具活力與競爭力的汽車市場。如今,全球最主要的汽車製造商:包括通用、福特、豐田、尼桑、本田、馬自達、三菱、現代-起亞、鈴木、大眾、寶馬、克萊斯勒、標致、菲亞特等都與中國的汽車企業建立了合作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