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產品多低端,自主品牌少。中國汽車產業幾乎沒有自己的品牌和核心技術,絕大多數都是外資品牌。但中國汽車企業也有自己的市場定位,即補充或搶奪低端市場。如微麵、微貨、皮卡、SUV、中小型轎車。從出口情況而言,中國自主研發的汽車大部分出口流向東南亞、中東、非洲、南美等國家和地區的市場,難以擺脫“低質、低價、低端”的形象。2005年,中國汽車產品出口金額首次超過了100億美元,但在世界汽車貿易額中的比例隻有1.1%,整車出口量還不足全國年產量的3%。而世界主要汽車生產大國如日本、德國以及韓國,其汽車產量的40%以上用於出口市場。中國汽車製造商在商務車領域是較有競爭力的,占據了2008年國內生產的95%。然而,中國本土汽車製造在轎車型市場依然很薄弱,隻占26.6%的市場份額,在多用途車(MPV)、越野車(SUV)和微型麵包車中分別占有53.5%、50.5%和48.6%的國內生產份額。
第三,中國缺乏良好的汽車消費環境和先進的汽車文化。安全、節能、環保的經濟型轎車代表了全球轎車發展的方向,中國雖然近年來對此比較重視,但是投入還遠遠不夠。
第四,汽車產業鏈存在諸多問題。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受眾多因素的影響,波特的鑽石模型可以提供許多啟示。比如,汽車產業國際競爭力受汽車產業的上遊和下遊相關產業與支持性產業發展水平的影響,如機械製造業、原材料工業(含冶金工業、橡膠工業等)、電子信息產業以及汽車服務業等產業。汽車的生產製造涉及到零件、整車等上百家甚至上千家生產製造廠家,如果在整車生產企業與零部件生產企業之間沒有形成專業化的分工與協作體係,沒有一個有效的競爭和合作機製,汽車產業的整體發展必然是低速和低質的。
第五,汽車產業的自主創新困難重重。近年來中國汽車工業高速發展的同時,汽車工業核心技術的開發研究一直處於低水平階段,在合資企業中核心技術始終受外方控製,高水平的研發人員非常缺乏。而且用於研究和開發的資金嚴重不足,這些都阻礙了中國汽車產業的自主創新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