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1.白雪潔:《模塊化時代的汽車產業變革》,載《中國工業經濟》,2005年第9期。
2.鮑德溫、克拉克:《設計規則:模塊化的力量》,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
3.陳晉:《日本汽車企業的海外戰略》,載《世界汽車》,1995年第5期。
4.陳濤、李文彬:《模塊化技術在國外汽車工業中的應用》,載《汽車工業研究》,2003年第11期。
5.陳勇、王雪鬆:《汽車產業組織結構調整與規模經濟》,載《商業研究》,2006年第20期。
6.戴維:《戰略管理》第10版,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
7.苟海平:《世界汽車零部件產業發展概況》,載《上海汽車》,2006年第6期。
8.郝紅梅:《大眾和寶馬協議收購勞斯萊斯》,載《國際經濟合作》,2000年第1期。
9.胡曉鵬:《模塊化整合標準化:產業模塊化研究》,載《中國工業經濟》,2005年第9期。
10.胡嘉:《汽車業跨國公司全球生產網絡發展的機理分析》,廈門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11.黃旭:《戰略管理:思維與要徑》,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年版。
12.黃瑩:《全球生產網絡與中國汽車產業升級》,廈門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13.柯穎、王述英:《模塊化生產網絡:一種新產業組織形態研究》,載《中國工業經濟》,2007年第8期。
14.雷費克·卡爾潘:《全球企業戰略聯盟——模式與案例》,冶金工業出版社2003年版。
15.李海艦、原磊:《論無邊界企業》,載《中國工業經濟》,2005第4期。
16.李維安:《企業戰略管理案例點評》,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7.林季紅:《跨國公司戰略聯盟》,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
18.林季紅:《日本分包製的經濟學分析》,載《世界經濟》,2002年第7期。
19.林季紅:《汽車業跨國公司的全球競爭態勢》,載《南開管理研究》,2004年第4期。
20.柳長立:《1 1>2:通用與菲亞特的戰略聯盟的啟示》,載《汽車研究與開發》,2000年第4期。
21.羅勇:《論國際汽車企業戰略聯盟及我國的對策》,載《汽車工業研究》2002年第12期。
22.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版。
23.龐文薇:《德國大眾集團在華組建合資經營企業之戰略分析》,載《德國研究》,2004年第1期。
24.錢鎮:《汽車製造業模塊化供應關係及協調機製研究》,上海交通大學2007年。
25.青木昌彥、安藤晴彥:《模塊時代:新產業結構的本質》,上海遠東出版社2003年版。
26.芮明傑、餘東華:《西方產業組織理論中技術創新思想的演進與發展》,載《研究與發展管理》,2006年第6期,第26~35頁。
27.史自力:《日本汽車產業發展戰略研究》,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
28.孫曉峰:《模塊化技術與模塊化生產方式:以計算機產業為例》,載《中國工業經濟》,2005年第6期。
29.泰普斯科特和威廉姆斯:《維基經濟學》,中國青年出版社2007年版。
30.湯普森:《戰略管理》第13版,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年版。
31.湯普森:《戰略管理:獲取競爭優勢》,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年版。
32.王繼平:《德國汽車工業麵臨的形勢及其影響》,載《德國研究》,2004年第3期。
33.吳迪:《汽車產業模塊化進程及製造模式的戰略選擇》,載《科技進步與對策》,2007年第10期。
34.小艾爾弗雷德·D·錢德勒:《看得見的手——美國企業的管理革命》,商務印書館1987年版。
35.許蔚:《模塊化供應體係對汽車行業的影響》,載《沿海企業與科技》,2007年第3期。
36.徐宏玲:《模塊化組織研究》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37.葉敏:《汽車工業的地位和走向》,載《德國研究》,2000年第4期。
38.袁鵬程、秦遠建:《汽車產業的模塊化與集成化比較研究》,載《汽車工業研究》,2005年11期。
39.張儉:《跨國公司戰略和世界汽車工業一體化國際生產》,載《武漢大學學報哲社版》,1999年第6期。
40.張江湖:《全球汽車工業掃描》,載《未來世界》,2005年第3期。
41.朱禮龍、周德群:《汽車產業網絡組織結構的演化機理研究——一個社會資本視角的分析》,載《企業經濟》,2007年第7期。
42.朱瑞博:《價值模塊整合與產業融合》,載《中國工業經濟》,2003年第8期。
43.朱瑞博:《模塊生產網絡價值創新的整合架構研究》,載《中國工業經濟》,2006年第1期。
44.《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調查研究》國家信息中心2009年。
45.《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
46.《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版。
二、英文部分:
1.A。J。W。van de Gevel。Wintelism and Production Networks in the ElectronicsIndustry,13August,1997.
2.Ahmadjian,C。L。,Japanese Auto Parts Supply Networks and the Governanceof Interfirm Exchange,Working Paper,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ColumbiaUniversity,1997.
3.Akira Takeishi,Takahiro Fujimoto,Modularization in the Auto Industry:Interlinked Multiple Hierarchies of Product,Production and Supplier Systems,Feb。
2001.
4.Alain de Fontenay and Christiaan Hogendorn,Entry and Vertical Disintegration,February23,2006.
5.Ari Van Assche,A Theory of Modular Production Networks,HEC Montreal,September1,2005.
6.Arnaldo Camuffo,Giuseppe Volpato,Partnering in the Global Auto Industry:the Fiat-GM Strategic Allia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otive Technologyand Management,Vol。2,Nos。3/4,2002.
7.Arita,T。Research on Policy,In K。Takizawa(Ed。),Japanese Small andMedium-sized Firms,Vol。1.Tokyo:Yuhikaku,1985.
8.Asanuma,B。Manufactureer-supplier Relationships in Japan and the Conceptof Relation Special Skill。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89,3,pp。1-30.
9.Asanuma,B。&Kikutani,T。Risk Absorption in Japanese Subcontracting:A10.Microeconometric Study of the Automobile Industry,Journal of the Japanese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es,1992,6:1-29.
11.Asian Development Bank and the International Motor Vehicle Program,AutomotiveSupply Chain:Global Trends and Asian Perspectives,Economics and ResearchDepartment,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January2002.
12.Auto Strategies International。1996-1997World Automotive Market Report。
1997.
13.Biswajit Nag,Saikat Banerjee,Rittwik Chatterjee。Changing Features ofthe Automobile Industry in Asia:Comparison of Production,Trade and MarketStructure in Selected Countries,Asia-Pacific Research and Training Network onTrade,Working Paper Series,No。37,July200714.Carliss Y。Baldwin and Kim B。Clark。Design Rules,Volume1,The Powerof Modularity,MIT Press,Cambridge MA,2000.
15.Changing Structure of the U。S。Automotive Parts Industry,Office for theStudy of Automotive Transportation,Univ。of Michigan,for USDOC/EDA,Feb,1993.
16.Christensen,P。R。Challenges and pathways for small Subcontractors-in anEra of World wide Restructuring of Supply Chains。Centre for Small Business Studies,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Denmark,Working Paper No。1999/4.
17.Chun-Che Huang,Overview of Modular Product Development,Proc。Natl。
Sci。Counc。ROC(A)Vol。24,No。3,2000.pp。149-165.
18.Desmond Doran,Rethinking the Supply Chain:An Automotive Perspective,10th International Annual IPSERA Conference,2001.
19.Destroying Boundaries:Integration and Collaboration in the AutomotiveValue Chain,Office for the Study of Automotive Transportation,University of Michigan,and Oracle Corporation,Automotive Industry Practice,July2003.
20.Doran&Roome,An Evaluation of Value-transfer Within a Modular SupplyChain,Proc。Instn Mech。Engrs Vol。21,Part D:J。Automobile Engineering,2003.
21.Dyer,J。H。,&Ouchi,W。G。Japanese-style Partnerships:Giving Companiesa Competitive Edge,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3,Fall:51-63.42.
22.Ed McCallum,The North American Automotive Industry:Geographic Restructuring,Supplier/OEM Relations,and Capacity Issues are Changing the Site SelectionDynamic,2003-2005,Trade and Industry Development。
23.Francisco Veloso,The Automotive Supply Chain Organization:GlobalTrends and Perspectives,Working Paper,Cambridge,Sept。,2000.
24.Fruin,W。M。The Japanese Enterprise System,Competitive Strategies andCooperative Structure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