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如何打造成功的總經理(3)(2 / 3)

幫助別人,我們雖不圖真正的回報,但會因為施善行後覺得自己至少是做了件好事,因而在私下會產生一種自我滿足的想法。而如果自己這麼做了之後,也能讓人家多喜歡自己一點點。若是因為想讓人感謝,或期待被社會肯定而行善,那麼美好的誠意會減低。在各式各樣的活動中,有那麼多人以隱名方式來投入時間、精力、金錢去行善,他們並不期望因此而獲得感謝或讚揚,道理就在於此。

施恩不圖報,不要因為別人感恩才去幫忙,要想到他們正在穀底需要援手。這個道理,也許再也沒有比由詹姆斯·斯圖爾德與唐納·裏德導演的經典名片《生活真美妙》中的例子更令人回味、更感動人了。斯圖爾德飾演的角色,因事業失敗,想要自殺,因為人死後所獲得的保險費還可以解救家人。最後他被過去在鎮上他幫過的上百個人挽救了。因為他太太打了一個電話說“喬治需要幫忙”,他們就來了,帶著小額捐款,群集到他家。

所有的善行都充分表現出古諺“施比受更有福”的道理。如果你能把善良之心更為擴大,由於“相同的回報”的連鎖反應,你也有好的回報。

熱忱是一盆火,能將岩石熔化。一個缺乏熱誠的人,難以成就大事。

(第八節)積極進取:給自己充電

在知識社會裏,最重大、最根本的變化,無疑是發生了資本革命。資金讓位於知識,知識成為最寶貴的資源,最重要的資本,最珍貴的財富。現代的社會已成為學習型的社會,不去學習,不善於學習就無法適應這個時代,更不可能成為一個成功的領導者。

隻要能不斷學習,其實人人都能成為更出色的領導。試試看,挑一些你所知甚少的領域去進修,甚至你所在公司提供的課程,也能讓你獲益得很多。

知識經濟的競爭主要是高科技產業之間的競爭,而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主要是靠人才所支撐,而人才是靠知識培養出來的。

當時間老人輕快的腳步把我們帶到新世紀的時候,人們見麵時打招呼或老朋友互相問候的話語已從上個世紀60年代的“你吃了嗎?”變成了“你充電了嗎?”

一個成功的總經理,都是善於為自己充電的人,因為他們深深知道,積累知識比積累金錢更重要。

對於一些本來天賦很高的人,卻終生處在平庸的崗位上,導致這一現象的不是別的原因,而是他們不思進取的表現。

一個成功的總經理,隨時隨地都可以磨練自己的工作能力,任何事情都會比別人做得更好,對於他接觸的一切事物,都會細心的觀察,研究,對重要的東西一定要弄清楚。他也會隨時隨地把握學習的機會,對他來說,積累知識比金錢更重要。如果他把所有的東西都學會了,那麼他所獲得的財富就是巨大的。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網絡信息技術日益升溫的今天,你如果不去學習,不去充電,就會沒電,很快就會被社會所淘汰。所以,無論在何時何地,都不要忘記了給自己充電。尤其是在今天這個競爭激烈的經濟時代,每個人都必須去隨時充電,為自己奠定雄厚的實力,否則,你就很難生存。

在學習過程中,除了幹勁以外,還需要有另一種觀念,即學習充電的觀念,尤其在現代這個社會,“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正是最好的啟示。但書本的知識隻是基礎,必須再以自己的理解力將其消化吸收才行,社會是一本大書,需要不斷地去翻閱。必須知道,在現代社會不充電就會很快沒電,就會被社會所淘汰。

我們在學習中必須堅持“活到老,學到老”的原則,要想成為一個成功的領導者,還應以他人為師。在職場上,最重要的關係是潛在的三種:良師益友、直屬上司以及同事。

同樣是在新的場所工作,有人能立刻掌握要領,並能靈巧的掌握這其實是很難得的。但這種人往往中途就幹不下去,甚至退步變壞。

與此相反,起先摸清情況而不順暢的人多方請教前輩或上司,同時自動認真用功,並繼續保持這種態度,可能就會取得很大的成就。

人都是由許多人的幫助與知識才逐漸成長起來並走向成功的。可是,更重要的,就是對這種幫助與教導要自己去學習吸收。

大多數人從學校畢業後進入社會就失去進修的心,這種人以後是不會有什麼進步的,反之,學生時代即使不顯眼,但到社會後仍然勤勉踏實地盡本分自覺學習應該學的東西。這樣才會有長足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