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1 資本(1 / 3)

資本的形成史,但決不屬於資本的現代史,也就是說,不屬於受資本統治的生產方式的實際體係”。

資本主義經濟是高度發展的商品經濟,商品成為社會財富的普遍形式。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各個方麵,無論是資本家和工人的關係,資本家階級內部的關係,還是資本家和土地所有者階級的關係,都是借助商品關係實現的。因此,沒有資本主義以前的曆史時期發展起來的比較發達的商品貨幣關係,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是無法建立的。馬克思指出:“商品生產和發達的商品流通,即貿易,是資本產生的曆史前提。”

然而,僅僅商品貨幣關係在一定範圍內的發展這一個條件,還不能導致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產生。馬克思指出:“有了商品流通和貨幣流通,決不是就具備了資本存在的曆史條件。隻有當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所有者在市場上找到出賣自己勞動力的自由工人的時候,資本才產生。”資本主義的商品生產不同於前資本主義時期簡單商品生產的地方,不僅在於極大量的社會財富取得了商品和貨幣的形式,而且在於出現了除自己的人身之外一無所有,把自己的勞動力當作商品出賣的雇傭工人。這種雇傭工人的存在,是商品和貨幣轉化為資本的決定性條件。

2.資本概念的主要含義。

馬克思指出:“資本作為自行增殖的價值,不僅包含著階級關係,包含著建立在勞動作為雇傭勞動而存在的基礎上的一定的社會性質。它是一種運動。”馬克思又指出:“在這個循環中,貨幣、商品和生產要素隻是處在過程中的資本價值的互相交替的形式。”

第一,資本是資產階級的生產關係。馬克思指出:“資本關係所以會在生產過程中出現,隻是因為這種關係在流通行為中,在買者和賣者互相對立的不同的基本經濟條件中,在他們的階級關係中本來就已經存在。”這裏講的基本經濟條件就是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相分離,也就是資本主義所有製關係。馬克思指出:勞動力的買和賣“是貨幣關係,但這種買和賣的前提是:買者是資本家,賣者是雇傭工人。而這種關係所以會發生,是因為勞動力實現的條件——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已經作為別人的財產而和勞動力的所有者相分離了”。從流通行為看,勞動力買和賣是在流通領域或商品交換領域的界限以內進行,這個領域確實是天賦人權的真正樂園。這種勞動力的自由買賣關係,卻隱含著資本家和工人的對立關係。馬克思指出:“原來的貨幣所有者成了資本家,昂首前行;勞動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隨於後。一個笑容滿麵,雄心勃勃;一個戰戰兢兢,畏縮不前,象在市場上出賣了自己的皮一樣,隻有一個前途——讓人家來鞣。”③從生產過程看,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資本家強迫工人在必要勞動時間內再生產出勞動力價值;在剩餘勞動時間內創造出剩餘價值,被資本家無償占有。剩餘價值就是由雇傭工人所創造而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價值。馬克思指出:“資本是死勞動,它象吸血鬼一樣,隻有吮吸活勞動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勞動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

第二,資本是在運動中自行增殖的價值。資本是生產剩餘價值的價值,也是自行增殖的價值。但是,隻能把資本理解為運動,而不能理解為靜止物。資本是在運動中保存自己,同時使自己增殖,即產生剩餘價值。從資本流通公式看,在G—W—G′流通中,商品和貨幣這二者僅僅是價值本身的不同存在方式:貨幣是它的一般存在方式,商品是它的特殊存在方式。價值不斷地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在這個運動中永不消失,從而變成一個自動的主體。這個價值主體在運動中發生了增殖,帶來剩餘價值。馬克思指出:“價值在這裏已經成為一個過程的主體,在這個過程中,它不斷地交替采取貨幣形式和商品形式,改變著自己的量,作為剩餘價值同作為原價值的自身分出來,自行增殖著。既然它生出剩餘價值的運動是它自身的運動,它的增殖也就是自行增殖。它所以獲得創造價值的奇能,是因為它是價值。它會產仔,或者說,它至少會生金蛋。”①從產業資本循環看,在G—W…P…W′—G′中,資本的運動依次通過購買、生產和出售三個階段,依次采取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三種職能形式。資本要能不斷地運動,不僅要依次采取三種形式,而且要同時並存於三種形式之中。資本的運動過程如果受阻中斷,不能實現價值增殖的目的,資本生命也就要停止。馬克思指出:“在這裏,資本表現為一個價值,它經過一係列互相聯係的、互為條件的轉化,經過一係列的形態變化,而這些形態變化也就形成總過程的一係列階段。在這些階段中,兩個屬於流通領域,一個屬於生產領域。在每個這樣的階段中,資本價值都處在和不同的特殊職能相適應的不同形態上。在這個運動中,預付的價值不僅保存了,而且增長了,它的量增加了。”

第三,資本存在的具體形式。資本作為自行增殖的價值,並不是一眼就能看出來的,因為在現象形態上,資本總是表現為一定的物,如產業資本循環過程中,資本價值就先後表現為貨幣、勞動力、生產資料和商品等。勞動力變成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重要條件。隻有通過勞動力的使用並創造剩餘價值,貨幣才能實際轉化為資本。馬克思指出:“貨幣轉化為資本的這整個過程,既在流通領域中進行,又不在流通領域中進行。它是以流通為媒介,因為它以在商品市場上購買勞動力為條件。它不在流通中進行,因為流通隻是為價值增殖過程作準備,而這個過程是在生產領域中進行的。”這裏勞動力變成可變資本起決定性作用。馬克思指出:“工人自己在進入生產過程之後,就成為執行職能的並屬於資本家的生產資本的一個組成部分。”勞動力在雇傭工人手中是作為商品存在的,隻有在資本家手中才成為資本。勞動力變成可變資本決定生產資料變成資本。馬克思指出:“生產資料本身,隻有在勞動力作為生產資本的人的存在形式,能夠和生產資料相合並時,才成為生產資本的物的形式或生產資本。”商品能夠執行資本的職能,隻是由於在它的流通開始以前,它已經現成地從生產過程中取得了資本的性質。馬克思指出:“商品,作為已經增殖的資本價值的直接由生產過程本身產生的職能存在形式,就成了商品資本。”

3.資本是一個曆史範疇。

前麵說過,資本範疇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在理論上的集中表現。資本剝削雇傭勞動的關係既不是自然史上的關係,也不是一切曆史時期所共有的社會關係,而是資本主義製度下特有的生產關係。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是一種曆史的、過渡的生產關係,從而決定資本是一個曆史範疇。這種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總是體現在一定的物品上,如商品、貨幣、生產資料等,但這些物本身不是資本。馬克思指出:“資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會的、屬於一定曆史社會形態的生產關係,它體現在一個物上,並賦予這個物以特有的社會性質。”

資本的本質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也就是資本家和雇傭工人之間剝削與被剝削的生產關係。資產階級經濟學者為了掩蓋資本主義剝削關係,在他們給資本下定義的時候,總是抓住經濟生活中的表麵現象不放,極力宣揚資本拜物教觀念。例如,約翰·穆勒說:“所謂資本,是手段與工具”。英國的托倫斯甚至這樣說過:在原始人“用來投擲他所追逐的野獸的第一塊石頭上,在他用來打落他用手摘不到的果實的第一根棍子上,我們看到占有一物以取得另一物的情形,這樣我們就發現了資本的起源”①。在資產階級學者看來,不論在什麼條件下,一切生產資料,一切生產的需要而積累起來的勞動,都是資本。按照這種觀點,資本並不是特定曆史條件下的產物,而是同生產工具一起出現的;資本家也不是近代史上才出現的新人物,而是從有人類那一天起就已經有了。

資本以生產資料作為重要存在形式,這種生產資料本身不是資本。馬克思指出:“紡紗機是紡棉花的機器。隻有在一定的關係下,它才成為資本。脫離了這種關係,它也就不是資本了,就象黃金本身並不是貨幣,沙糖並不是沙糖的價格一樣。”原始人使用的石塊、棍棒之類的東西,隻是單純的勞動手段,而不是資本。奴隸主和封建主占有的生產資料,雖然已經是剝削手段,但由於剝削的對象是奴隸和農奴,所以仍然不是資本。隻有當生產資料作為剝削雇傭工人的手段時,它們才成為資本。剝削雇傭勞動的條件並不是從來就有的,這些條件的出現乃是人類社會長期發展的結果。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雇傭勞動製度又將不可避免地被廢除,資本這一經濟範疇也將隨之退出曆史舞台。資產階級經濟學者之所以要把資本說成物,把生產資料說成天然就是資本,其目的就是把資本主義解釋為一種永恒的製度。馬克思指出:“按照這種說法,資本存在於一切社會形式中,成了某種完全非曆史的東西……如果這樣抽掉資本的特定形式……,那麼,要證明資本是一切人類生產的必要條件,自然就是再容易不過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