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西方經濟學家對資本的具體解釋
1.古典經濟學家對資本的看法。
重農學派創始人魁奈認為,隻有投在農業上的資本才是生產的資本,因而他對農業資本進行了詳盡的分析和研究。他認識到要進行大農業生產,必須首先投入各種物質資料,因而他把資本稱作“預付”,這種預付的最終目的是要生產純產品。雖然他把純產品武斷地歸因於自然,然而它在實際上還是隱約地體現了預付資本的生產職能。他又根據預付資本消耗和補償方式的不同,將預付分為“年預付”和“原預付”兩部分,前者為每年預付一次並且在當年補償,後者為幾年預付一次而不在當年全部補償,實際上第一次區分了固定資本與流動資本。
古典經濟學重要代表斯密對資本問題進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他把資本定義為人們為了取得收入而儲存起來的那部分資財,即積累起來以供生產工人使用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資本家的收入通常分為兩部分:一是用於消費的部分,二是積累起來以用做資本的部分。資本家進行積累的根本動機,則是為了獲取利潤,便把資本投在勞動者身上,以原材料和生活資料供給他們,叫他們勞作。斯密實際上理解到資本體現了一個社會經濟關係,他不僅從技術經濟角度而且從社會經濟角度來考察資本,把利潤視為因資本出現而發生的對於總產品的一種扣除,即一種剩餘。
古典經濟學者李嘉圖在基本概念和理論體係上沿襲斯密的傳統。從資本理論方麵來說,他把資本定義為國家財富中用於生產的部分,這與斯密的觀點大體上一致。李嘉圖認為,在人類早期狀態中,他們所捕獵野物的價值不僅要由捕獵所需的時間和勞動決定,而且也要由製備那些協助獵人進行捕獵工作的資本(武器)所需的時間和勞動決定。顯然,他把原始社會獵人手中的工具看成資本是極端錯誤的。
古典經濟學家資本理論的主要特點是:第一,堅持從生產領域來考察資本的根本方法,強調資本的生產職能,從而比較深入地接觸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本質特征和內在聯係。第二,堅持技術經濟分析與社會經濟分析相結合的方法,既對於資本品本身及其構成與職能進行全麵的考察,又對於資本所體現的社會經濟關係進行某種程度的探討,從而在資本理論中包含了一定程度的社會曆史製度因素分析。第三,堅持運用“剩餘方法”來考察與資本相聯係的收入即利潤的決定問題,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收入分配所包含的對立關係,以及由此而產生的階級對立和衝突關係。
2.新古典經濟學家對資本的看法。
法國新古典經濟學家瓦爾拉斯的資本概念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麵來考察。就廣義方麵而言,他從堅持生產資源與資源提供服務之間的基本二分法出發,把一切生產資源均定義為資本,而將資源所提供的一切服務則定義為收入。這樣,在他那裏,資本便成了生產資源的代名詞。上述廣義的區分之後,他又進一步劃分了資本以及收入的構成部分。他指出,無論資本品還是服務都分為土地、勞動和資本三大類別。從資本方麵來說,它分為土地資本、人力資本和人工的資本品。這裏的最後一項便是狹義的資本定義,亦即通常意義上的資本概念。
英國新古典經濟學家馬歇爾指出,以往經濟學家關於資本的定義往往各執一端,或者從強調資本的“預見性”出發而把資本歸因於滿足未來需要在目前做出的“犧牲”,或者從強調資本的生產性出發而把資本歸結為用於生產的財貨。在後者當中又可分為兩種傾向:一種是把資本僅僅視為維持工人的生活基金,稱為消費基金;另一種是將資本僅僅視為生產工具或設備條件,稱為工具資本。這些觀點未免過於片麵。他認為,正確的資本定義應該體現預見性與生產性相統一的原則。據此,馬歇爾把資本定義為財富中以營業的方法用於獲得貨幣形態收入的那部分,它在物質構成上包括生產工具和原材料,也包括工人的生活資料。簡言之,作為一種獨立的生產要素,資本將包括為營業目的或獲利所持有的一切東西,它的職能在於獲取一種純收入。
美國新古典經濟學家克拉克認為,資本概念通常包括兩種意義:一是抽象的、一般的資本,或叫“純資本”;二是具體的、實在的資本品,或叫生產資料。這兩個概念是完全不同的。因此,科學的資本理論應當明確地將它們區別開來。在他看來,所謂抽象的純資本,乃是指內在於各種具體形式的資本品之中的一筆基金,一個抽象的具有生產能力的財富的量。具體的資本品則指看得見摸得著的生產資料,如原材料、生產工具等等。他寫道,可以把資本看做一定金額的生產財富,投放在不斷變化的具體東西上。抽象資本與具體資本品之間的一個最顯著差別,就在於前者具有永久性,其生產將川流不息,永遠存在,而後者則是資本的暫時形式,它可以毀滅的。資本是以改變它的具體形式而持續存在,資本的具體形式改變得越快,資本本身的生命力也就越強。資本可以毫無損失地在各產業部門間自由流動和轉移,然而已經物化的資本品卻不能這樣移動。
奧地利新古典經濟學家龐巴維克認為,在資本理論史上都沒有將作為生產手段的資本和作為利息來源的資本區別開來。他指出,應當把資本從概念上區分為兩方麵:一是作為生產手段的資本或簡稱生產資本;二是作為獲利手段的資本或簡稱獲利資本。生產資本是在生產領域裏發揮職能的資本,它通常是作為生產手段而存在。獲利資本是在分配領域裏發揮職能的資本,它通常是作為各種營利性手段而存在。
依據西方經濟學家對資本概念的不同理解可將西方資本理論劃分為唯物派和資金派兩大陣營。唯物派著眼於資本的物質形態,認為實際資本就是物質商品,試圖通過生產函數形式將其納入理論模型中。資金派則把實際資本視作一筆資金,包含在資產中,他們抽去生產過程中的物質變換,著眼於資本運行的時間特性,並希望建立起各種動態的資本理論和模型。新古典經濟學家大多屬於唯物派陣營,但他們也把資本看做一定貨幣額的生產財富。即使少數歸屬資金派的新古典經濟學家,他們也很重視資本的物質存在形式,重視生產手段的重要作用。
3.現代西方經濟學家對資本的看法。
英國經濟學家、新劍橋學派重要代表羅賓遜認為,資本在現實中是指存在於一定時點上的所有資本品總和。這些資本品的物質形式、技術性質和使用年限各不相同。資本這一要素總是體現在各種類型的機器設備之中,而機器設備與勞動者的數量關係受現時的生產技術水平和工藝特性所製約,不能隨意地改變。她進一步指出,正統派及其繼承者為使要素替代連續性這一假設至少在理論上能夠過得去,采取了抽象法,即抽象掉資本品具體技術特性和物質形態,使資本成為一種喪失其物質實體的東西就不必受到客觀物質技術關係約束。然而,這種抽象法具有很大的主觀臆造性。作為生產過程的一種投入,資本是實在的硬件,而不是奶油,因此,她將新古典資本概念辛辣地諷刺為“裏茲”,意指非現實性。
美國經濟學家、新古典綜合派代表薩繆爾森認為,資本一詞通常被用來表示一般資本品。現代先進的工業技術是以大量資本為基礎的:精致的機器設備,大規模的工廠,成品與半成品,倉庫與存貨。資本和土地、勞動一樣,都是生產要素。不過,土地和勞動是初級的生產要素。資本與初級生產要素的不同之處在於:前者是一種投入,同時又是經濟社會的一種產出;後者不被看做是經濟過程的產出,因為它們的存在主要是由於物理和生物上的因素。這就是說,資本品表示製造出來的物品,這些物品可以被用來作為投入要素,以便進一步生產,而勞動與土地僅僅是初級的投入要素,這種投入要素通常不認為能被經濟社會生產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