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2 資本配置(1 / 3)

一、資本配置的界定

資本配置範疇源於資源配置。要全麵理解資本配置範疇,首先必須正確界定資源和資源配置的內涵。資源包括自然資源和經濟資源。自然資源就是自然界中能夠被人類所利用,構成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進入生產過程並影響勞動生產率的自然諸要素。經濟資源就是可投入生產過程的人力、財力和物力等經濟要素。人們通常所講的資源就是指經濟資源。經濟資源具有稀缺性和可選擇性兩個基本屬性。稀缺性是指可供使用的經濟資源是有限的,它是相對於人類需要資源的無限欲望而言。可選擇性是指在資源的多種用途中人們可以選擇能使效益最大化的用途,達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地盡其利。資源配置是指經濟中的各種資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財力)在不同使用方向之間的分配。薩繆爾森認為,生產什麼?生產多少?怎樣生產?為誰生產?這些基本的經濟問題,歸根到底都是資源配置問題。

勞動、土地和資本是生產過程中的三個基本要素。上麵說的物力和財力也就是資本。資本與勞動、土地的根本區別在於,資本是相對高級的生產要素,其本身凝結人類的物化勞動,因而它不僅是生產過程中的一種入量,而且是經濟社會的出量;勞動和土地是初級的生產要素,其存在是由於物理上和生物上的因素,而不是由於經濟上的因素,因而它們僅僅是生產過程中的初級入量,通常不被認為是經濟社會的出量。資本也是一種稀缺的生產要素。資本配置之所以成為一個理論和實踐上的重大問題,是由資本的稀缺性和可選擇性屬性決定的。資本的稀缺性使資本合理配置成為必要,資本的可選擇性也使資本合理配置成為可能。研究資本配置的目的在於:如何合理地把資本分配到不同的經濟領域、不同的用途上去,使用較少的資本創造出更多的社會財富。一個社會的經濟要發展,社會財富要迅速增長,關鍵是要看該社會中稀缺的資本能不能得到最有價值的運用。

資本配置分為增量資本配置和存量資本配置。前者是指資本在其用途上的第一次分配與使用,它以要素增量為主要特征;後者是指資本在其用途間的轉移,它以要素存量流動為主要特征。在實踐中,單一的增量配置或者純粹的存量配置都是不存在的。增量配置和存量配置互相聯係,互為條件,互為補充。存量配置是增量配置的基礎,增量配置是存量配置的擴展和延續。資本配置必須是增量配置和存量配置同時動作。有效的存量配置能促進增量配置的不斷擴大,優化的增量配置有利於推動存量配置的順利進行,有利於鞏固存量配置的結果。

二、資本配置的動力

資本配置是通過市場機製的作用實現的。經濟學家開拓了資本的市場配置研究的先河。以斯密為代表的古典經濟學派認為,隻要在市場經濟中通過“看不見的手”,讓市場參與者開展自由競爭,便能夠實現稀缺資本的長期有效配置。新古典經濟學家則通過數理分析證明,在完全競爭的條件下,由市場供求形成的均衡價格能夠引導資本的有效配置,使任何兩種產品對於任何兩個消費者的“邊際替代率”相等,任何兩種生產要素對任何一個生產者的“邊際轉換率”與“邊際替代率”相等,這種由市場力量實現的帕累托最優狀態就使資本得到最優配置。

資本的本性就是追求價值增殖。如果資本不能在運動中增殖,也就不能稱其為資本。在市場經濟中,資本成為經濟運動的一般主體或真正主體。所謂一般主體,是相對於現實中的特殊的經濟主體如生產和流通企業、居民等等而言的。資本在市場經濟現實中是特殊的主體,是企業生命力的根本所在,而企業不過是資本生命力的存在形式。有資本,才有企業。資本力旺盛,企業才有活力,資本不僅對企業,而且對市場經濟的各類組織都是生命力的源泉和根本,資本是市場經濟中的生命力主流,是財富之源。資本流到哪裏,那裏就有活力,就興旺發達。資本是社會經濟運動的強大動力。沒有資本,社會經濟就不能有效運轉。資本作為生產經營不可缺少的要素,像磁鐵一樣,把社會產品及其生產都吸引到它的周圍,資本流向哪裏,那裏的經濟就會繁榮起來。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說,資本決定著社會生產的發展,也決定著整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資本的增殖本性決定了資本與資本之間必然要展開競爭。而競爭一旦形成,對於資本的存在和運動又會轉化為一種外在的強製力。所以,競爭性既是資本內在屬性的要求,又是麵臨外在壓力的反應。資本的競爭分為部門內部的競爭和部門之間的競爭。資本在部門內部的競爭表現為生產同類商品的生產者之間的競爭,部門之間的競爭的目的是追求超額利潤,競爭的手段是改進技術、改善經營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個別成本、擴大銷售等,競爭的結果是個別價值形成市場價值。資本在部門之間的競爭表現為生產不同種類產品的生產者之間的競爭,競爭的目的是追求能取得高利潤率的投資場所,競爭的手段是資本從利潤率低的部門向利潤率高的部門轉移,競爭的結果是平均利潤率和生產價格的形成,實現了等量資本要求等量利潤的平等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