Ⅱ。 1 600 c+800 v+600 m/x=3 000
這樣,完成了商品資本到生產資本的轉化,使社會資本得到了重新配置,以實現社會總資本擴大再生產。從社會總資本擴大再生產條件下社會總產品的實現過程可以發現,兩大部類之間互相交換的產品必須保持一定的比例關係,才能使兩大部類所生產的產品在價值上和實物上都能按比例得到相應的補償。第Ⅰ部類的原有可變資本和追加的可變資本與資本家用於個人消費的剩餘價值之和必須等於第Ⅱ部類的原有不變資本和追加的不變資本。它是擴大再生產的基本實現條件,用公式表示為:Ⅰ(v+Δv+m/x)=Ⅱ(c+Δc)。由這個基本實現條件出發,還可派生出兩個實現條件:Ⅰ(c+v+m)=Ⅰ(c+Δc)+Ⅱ(c+Δc),即第Ⅰ部類生產的全部生產資料必須同兩大部類擴大再生產過程對生產資料的需求相等;Ⅱ(c+v+m)=Ⅰ(v+Δv+m/x)+Ⅱ(v+Δv+m/x),即第Ⅱ部類生產的全部消費資料必須同兩大部類擴大再生產過程對消費資料的需求相等。
馬克思所論證的擴大再生產的三個實現條件表明,兩大部類的積累和生產擴大之間存在著互相依賴、互為條件的關係。第Ⅰ部類生產為第Ⅱ部類生產提供追加的生產資料,規定著第Ⅱ部類的積累規模和積累率;第Ⅱ部類生產為第Ⅰ部類生產提供追加的消費資料,又製約著第Ⅰ部類的積累規模。“就象第Ⅰ部類必須用它的剩餘產品為第Ⅱ部類提供追加的不變資本一樣,第Ⅱ部類也要在這個意義上為第Ⅰ部類提供追加的可變資本。”隻有這樣,才能順利實現社會總資本的擴大再生產。
二、列寧的生產資料優先增長理論
列寧的資本配置思想集中體現在他的生產資料優先增長理論之中。馬克思分析社會總資本擴大再生產過程時抽象掉技術進步因素,假定兩大部類原來資本有機構成和積累率不變,從而得出兩大部類以相同速度增長。列寧把技術進步和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因素納入馬克思的擴大再生產公式,創造性地設計了一套新的擴大再生產公式,闡明了生產資料部門優先增長的規律。
在《論所謂市場問題》中,列寧沿用了馬克思的擴大再生產開端公式,在假定社會生產兩大部類的剩餘價值率始終在100%,不變資本價值當年全部轉移到新產品中去以及第Ⅰ部類積累率保持在50%不變的條件下,隨著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兩大部類及內部各組成部分將出現不平衡的增長。在四年中各個部類的資本投入和產出的增長速度是不同的。從資本投入看,第Ⅰ部類由5 000增加到6 563,增長31.3%;第Ⅱ部類由2 250增加到2 402 ,增長6.7%。從產出看,第Ⅰ部類中製造生產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部門由4 000增長到5 468 ,增長36.7%;第Ⅰ部類中製造消費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部門由2 000增加到2 190 ,增長9.5%;消費資料生產部門由3 000增加到3 171 ,增長5.7%。
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意味著不變資本比可變資本增長得快,在積累的剩餘價值中,轉變為不變資本的部分越來越大,轉變為可變資本的部分必然越來越小。不變資本的物質要素是生產資料,可變資本的物質要素是勞動力,而勞動力靠消費資料來維持。因此,如果其他條件相同,對於生產資料的需求就比對於消費資料的生產增長得更快。隨著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資本主義生產中,就會發生第Ⅰ部類生產比第Ⅱ部類生產增長更快的現象,而在第Ⅰ部類內部,製造生產資料的生產資料部門的增長要快於製造消費資料的生產資料部門的增長。列寧指出:“增長最快的是製造生產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其次是製造消費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最慢的是消費資料生產。”
列寧的生產資料優先增長思想,為在堅持產業協調發展的同時的適度資本配置傾斜提供了理論依據。但是,列寧提出生產資料優先增長規律,它隻是表明經濟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並不是表示在任何條件下生產資料生產都要比消費資料生產增長得更快,也並不意味著生產資料生產可以完全脫離消費資料生產而孤立地增長。生產資料生產的增長,歸根到底受消費資料增長的製約,原因在於:(1)第Ⅰ部類擴大再生產所追加的勞動力對消費資料的需求,要依賴於第Ⅱ部類的剩餘產品;(2)第Ⅰ部類為第Ⅱ部類提供的生產資料的品種、數量、規格直接決定於第Ⅱ部類對第Ⅰ部類生產資料的需求;(3)第Ⅰ部類生產的自身所需的生產資料,其最終目的是為了給第Ⅱ部類提供更多的生產資料,以使之生產更多的消費資料。因此,生產資料生產必須和消費資料生產同時增長並保持合理比例的條件下,才能使擴大再生產順利地進行。
三、毛澤東的國民經濟各部門和各地區協調發展思想
毛澤東的資本配置思想主要體現在他對國民經濟各部門和各地區協調發展的論述中。在《論十大關係》、《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毛澤東強調要非常重視經濟發展中的產業結構和地區結構。
1.各產業部門協調發展思想。
在1956年發表的《論十大關係》中,毛澤東提出要正確處理重工業和農業、輕工業的關係。他肯定了重工業仍是當時經濟建設的重點,但針對前蘇聯和東歐國家片麵強調優先發展重工業而導致農業和輕工業發展嚴重滯後問題,他明確提出要適當調整重工業和農業、輕工業的投資比例,更多地發展農業、輕工業。“象蘇聯的糧食產量長期達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問題,象一些東歐國家由於輕重工業發展太不平衡而產生的嚴重問題,我們這裏是不存在的。他們片麵地注重重工業,忽視農業和輕工業,因而市場上的貨物不夠,貨幣不穩定。”“我們現在的問題,就是還要適當地調整重工業和農業、輕工業的投資比例,更多地發展農業、輕工業。……農業、輕工業投資的比例要加重一點。……加重的結果,一可以更好地供給人民生活的需要,二可以更快地增加資金的積累,因而可以更多更好地發展重工業。”發展重工業有兩種辦法,“一種是少發展一些農業輕工業,一種是多發展一些農業輕工業。”“從長遠觀點來看,前一種辦法會使重工業發展得少些和慢些,至少基礎不那麼穩固,幾十年後算總賬是劃不來的。後一種辦法會使重工業發展得多些和快些,而且由於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會使它發展的基礎更加穩固。”可見,毛澤東已經認識到了國民經濟各部門協調發展的重要性。
後來,在1957年發表的《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毛澤東把重工業和農業、輕工業的關係上升為國家工業化道路,深刻地揭示了國民經濟各部門全麵協調發展的重大意義。他認為,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發展國民經濟必須工業與農業並舉。“發展工業必須和發展農業同時並舉,工業才有原料和市場,才有可能為建立強大的重工業積累較多的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