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1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資本配置理論(1 / 3)

一、馬克思的社會再生產理論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再生產的分析,揭示了社會化大生產按比例發展的規律和要求,這實際上是資本配置理論。馬克思認為,社會總資本再生產運動以社會總產品的實現作為出發點。他首先從實物形態和價值形態兩個方麵分析了社會總產品的構成。在實物形態上,社會總產品分為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社會總生產分為生產資料的生產部類Ⅰ和消費資料的生產部類Ⅱ;在價值形態上,每個部類的年產品分成不變資本、可變資本和剩餘價值三部分,每個部類的產品由不同種類的使用價值構成。第Ⅰ部類產品分為生產生產資料的生產資料和生產消費資料的生產資料;第Ⅱ部類產品又分為必要生活資料和奢侈品。

社會總產品的實現必須通過社會兩大部類之間的交換以及兩大部類內部的交換來完成,使得社會總產品在實物上得到替換,在價值上得到補償。在抽象掉貨幣流通等條件之後,馬克思從兩大部類之間的交換關係以及兩大部類內部的交換關係得出,社會資本再生產要均衡地進行,必須在價值上和實物上保持一定的比例。他指出:“這個運動不僅是價值補償,而且是物質補償,因而既要受社會產品的價值組成部分相互之間的比例的製約,又要受它們的使用價值,它們的物質形式的製約。”馬克思的資本配置理論,就是在闡述社會總資本在兩大部類之間的按比例分配以及兩大部類內部的按比例分配體現出來的。

1.社會總資本簡單再生產。

馬克思分析社會總資本再生產是從簡單再生產開始的。這是因為,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是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邏輯起點或簡單要素。在假定整個社會經濟都是資本主義經濟等一係列條件下,他製定了社會總資本簡單再生產公式:

Ⅰ。 4 000 c+1 000 v+1 000 m=6 000

Ⅱ。 2 000 c+500 v+500 m=3 000

為了使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能夠進行下去,這兩大部類產品包括它的各個組成部分都必須通過交換實現價值上的補償和實物上的替換。這個實現過程包含三大要點:

第一,第Ⅱ部類內部的交換。第Ⅱ部類的500 v+500 m以消費資料形式存在,這種消費資料掌握在資本家手中。第Ⅱ部類工人用500貨幣工資購買500 v的消費資料,500 m的消費資料在資本家內部進行交換。如果進一步細分,第Ⅱ部類內部的交換分為第Ⅱ部類的必要生活資料(Ⅱa)和奢侈消費資料(Ⅱb)兩個分部類的實現過程。假定第Ⅱ部類500 v+500 m的分配為:Ⅱa。 400 v+400 m;Ⅱb。 100v+100m。則Ⅱa(v+m)和Ⅱb(v+m)的實現過程又可歸結為三點:一是Ⅱa(400v)在本分部類內部實現;二是Ⅱb(100v)和Ⅱa(400m)中相應部分之間的交換;三是兩個分部類資本家之間的交換。

第二,第Ⅰ部類內部的交換。第Ⅰ部類4 000 c以生產資料形式存在,用以補償本部類消費掉的不變資本,通過本部類內部資本家之間的交換便可實現。當然,第Ⅰ部類的不變資本是由大量的資本群構成,它們被分別投入不同的生產資料生產部門之中,除了有小部分留在本部門或本企業外,絕大部分是在各個不同生產部門之間進行交換。

第三,兩大部類之間的交換。第Ⅰ部類的1 000 v+1 000 m以生產資料形式存在,必須用於交換消費資料;第Ⅱ部類的2 000 c以消費資料形式存在,必須用於交換生產資料。通過兩大部類之間的交換,使第Ⅰ部類的1 000 v+1 000 m和第Ⅱ部類的2 000 c均得到實現,在價值上得到補償,在實物上得到替換。

從社會總資本簡單再生產條件下社會總產品的實現過程可以發現,兩大部類之間和兩大部類內部互相交換的產品必須保持一定的比例關係,才能使兩大部類所生產的產品在價值上和實物上都能按比例得到相應的補償。

第一,在簡單再生產中,第Ⅰ部類的商品資本中的v+m價值額,必須等於第Ⅱ部類的不變資本價值c,用公式表示:Ⅰ(v+m)=Ⅱc。這是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基本實現條件,它表明了社會生產兩大部類之間存在著密切的內在聯係。第Ⅰ部類生產資料的生產和第Ⅱ部類對生產資料的需要之間,以及第Ⅱ部類消費資料的生產和第Ⅰ部類對生活資料的消費之間保持一定的比例關係。由這個基本實現條件出發,還可派生出兩個實現條件:Ⅰ(c +v +m)=Ⅰc+Ⅱc,即第Ⅰ部類生產的全部生產資料必須同兩大部類對生產資料的需求相等;Ⅱ(c+v+m)=Ⅰ(v+m)+Ⅱ(v+m),即第Ⅱ部類生產的全部消費資料必須同兩大部類對消費資料的需求相等。

第二,投入奢侈品生產的v必須等於必要生活資料生產中m相應部分,即(Ⅱb)vⅠc+Ⅱc。此公式可簡化為:Ⅰ(v+m)>;Ⅱc,它是社會總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基本前提條件。其次,要進行擴大再生產,為追加勞動力提供消費資料,第Ⅱ部類生產的產品在滿足簡單再生產的需求外,也必須要有剩餘,以此來滿足兩大部類擴大再生產對追加消費資料的需要。用公式來表示:Ⅱ(c+v+m)>;Ⅰ(v+m/x)+Ⅱ(v+m/x)。此公式可簡化為:Ⅱ(c+m-m/x)>;Ⅰ(v+m/x)。擴大再生產的這兩個前提條件,反映了要進行擴大再生產,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的供給都要大於簡單再生產對它們的需求。這樣,才能為擴大再生產提供追加的生產資料和追加的消費資料,從而使擴大再生產成為可能。這兩個前提條件體現了擴大再生產條件下兩大部類之間的辯證關係。

以上僅說明了擴大再生產必須具備的可能條件,要使這種可能條件變成現實,還必須具備擴大再生產的實現條件。為此,馬克思設計了兩個擴大再生產公式:

Ⅰ。 4 000 c+1 000 v+1 000 m=6 000

Ⅱ。 1 500 c+750 v+750 m=3 000

為進行擴大再生產,對社會總產品的構成進行重新組合的結果為:

Ⅰ。 4 000 c+400Δc+1 000 v+100Δv+500 m/x=6 000

Ⅱ。 1 500 c+100Δc+750 v+50Δv+600 m/x=3 000

第Ⅰ部類的4 000 c+400Δc通過在該部類內部交換得以實現;第Ⅱ部類的750 v+50Δv+600 m/x通過在該部類內部交換得以實現;第Ⅰ部類的1 000 v+100Δv+500 m/x和第Ⅱ部類的1 500 c+100Δc通過兩大部類之間互相交換來實現。結果為:

Ⅰ。 4 400 c+1 100 v+500 m/x=6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