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麵說過,資本配置狀況包括資本產業配置狀況和資本地區配置狀況。但是,此處從國際視角來看中國的資本配置狀況沒有涉及資本的地區配置狀況,僅就資本的產業配置狀況進行比較分析。這是因為,各國的自然條件、國土大小、人口多少、資源稟賦和發展起點等狀況存在很大差別,運用計量方法對資本地區配置狀況進行比較難度較大,事實上,找到這方麵的研究資料也比較困難。
一、資本產業配置一般規律的特殊表現形式
英國進入經濟起飛階段在18世紀末。在起飛階段以前,英國資本配置的重點是手工業、采掘業和初級運輸體係。進入起飛階段以後,英國資本配置經曆了五次大的變動。第一次變動出現在經濟起飛階段,投資中的大部分配置到紡織、煤炭、製鐵三個部門。這種三足鼎立的資本配置格局大約維持了半個世紀,即到1830年前後。第二次變動出現在1830~1870年間,投資開始轉變為以鐵路為核心增長點,並帶動了鋼鐵投資和煤炭業投資的迅速增長。從1873年起,英國的工業生產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開始減速,國內的投資率因為國外投資量的增加而處於很低的水平,這使英國在長達半個世紀中的資本配置高度化幾乎處於停頓狀態。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英國才進入第三次資本配置變動,一些新的投資部門(建築材料、住房)開始壯大。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英國資本配置進入了第四次變革,投資重點開始轉向冶金、化工、機械、造船、金屬製品和電力、煤氣、自來水等行業。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英國資本配置進入了第五次變動,投資重點又開始轉向礦業、運輸機械等行業。
法國進入經濟起飛階段在19世紀40年代。在起飛階段以前,法國資本配置的重點為棉紡織業和絲織業。馬修斯基認為,在1781~1844年間棉紡織業、絲織業處於主導地位,在這一時期的期末,工程、鋼鐵和煤炭開采業開始顯示出主導投資部門的地位。進入起飛階段以後,法國資本配置經曆了四次大的變動。第一次變動發生在1845~1884年,在棉紡織業開始退出主導部門時,鋼鐵、煤炭和鐵路建築業逐步發展成為強大的主導投資部門。在19世紀後半期和20世紀初期,鋼鐵、鐵路建築業成長為主導投資部門時,兩個新興的投資部門——人造纖維工業和電氣工業又開始進入主導投資部門的行列,這標誌著法國資本配置進入了第二次變動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法國資本配置開始了第三次大的變動。在20世紀40~50年代,法國政府製定了以實現“經濟複興”為目標的三個五年計劃,在資本配置重點上,優先發展能源、原材料和交通運輸業等基礎部門。在1951~1956年間,中間產品部門(即原材料部門)的固定資本投資年平均增長率達4.3%,能源、交通運輸和通信部門的投資增長率為4.4%,超過其他所有部門的增長速度。在20世紀60年代以後,法國政府開始將資本配置重點放到了機電設備、家用設備、機械製造、汽車、陸路運輸和通信設備等部門,這標誌著法國資本配置開始了第四次大的變動。1959~1973年間,專用電機設備和機械製造業生產性投資年平均增長率一直保持在13%~16%的高水平上,相當於整個經濟部門生產性投資平均增長速度的一倍左右。家用電器、汽車和陸路運輸設備部門的投資年平均增長率維持在10%左右,通信部門則達15%以上。
美國進入經濟起飛階段在19世紀40年代。在起飛階段以前,資本配置重點為棉紡及製鐵工業。諾爾斯指出:“從1783年到南北戰爭,按重要性的次序看,主要的工業是磨麵、棉紡、木材與木製產品、熔鐵與製鐵、製鞋、成衣、製革、毛紡、製糖和食品加工。”進入起飛階段以後,美國資本配置大致經曆了四次大的變動:第一次變動發生在1840~1870年間,投資開始轉向以鐵路運輸業為中心,東部、西部鐵路建設帶動了現代工業投資的崛起。就在鐵路建設為中心的資本配置高度化還未結束的時候,美國經濟中又孕育著向以資本貨物(尤其是鋼鐵)投資為中心的轉變。施萊貝克爾指出:“1865年以後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資本形成是如此迅速,因而這個期間資本貨物總量以每十年增長40%~50%的速度上升”。按照庫茲涅茨的估計,1880~1912年間耐用生產資料增長了3倍,而鐵路資本僅增長68%。在耐用生產資料投資中,鋼鐵工業的投資比重迅速上升,這從鋼產量增加可以看出。1871年美國鋼產量不到10萬噸,1880年增加到120萬噸,1912年增加到3 200萬噸。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美國資本配置發生了第三次重大的變動:投資重點開始轉向以汽車工業為核心、以電氣設備耐用消費品和房屋為兩翼的新格局。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美國資本配置發生了第四次大的變動,投資重點表現為多元化格局,很難準確地判別出它到底是以什麼產業為主。喬根森指出:“農業服務、金屬開采、采煤、非金屬開采、專用設備、汽車運輸、航空運輸、管道、交通服務、電信、廣播和電力行業,在不止一個子時期裏屬於資本投入高速增長的行業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