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二五”時期之後,國家原計劃在內地繼續建立一批新的工業基地的同時,充分利用沿海地區原有的工業基礎,適當發展沿海工業,但並未得到貫徹落實,而是將全國劃分為東北、華北、華東、華南、華中、西南和西北七個協作區,並要求各協作區盡快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工業體係。由於資本在地域分布上呈極度分散的特點,加上大量的資本投向以鋼鐵工業為主的重工業,因而盡管各地區的資本投入都有較大幅度的提高,但資本配置並不理想,總體經濟效益大幅度下降。
20世紀60年代初,我國和前蘇聯的關係徹底惡化,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仍然維持對我國的經濟製裁。出於對國際形勢惡化和備戰考慮,從三年調整時期開始我國進一步加強內地的經濟建設。1964年,毛澤東提出全國按一、二、三線進行整體戰略布局,集中力量建設好三線建設大後方的設想後,三線地區,包括由湘西、鄂西、四川、雲南、貴州構成的西南三線,和由陝、甘、寧、青、豫西、晉西組成的西北三線,一度成為我國資本配置的重中之重,投資之大、時間之長、影響之深遠在新中國成立後是少有的。據統計,“三五”時期,內地基本建設投資占全國基本建設投資的66.8%,其中三線地區的投資占全國基本建設投資的52.7%;“四五”時期,內地和三線地區占全國基本建設投資的比重分別為53.5%、41.1%。三線建設對開發內地資源、調整生產力布局、促進地區經濟發展起了重大作用。但是,由於三線建設過於強調國防的需要,以“山、散、洞”和“嵌入式”為主要特征,投資興建的許多航空、機械、電子等高科技企業和軍工企業,沒有經過嚴格的論證和可行性研究,大都存在著協作配套條件差、微觀選址失誤、與當地經濟的關聯度差等問題的同時,基本建設戰線過長,許多工程變成了曠日持久、消耗驚人的牛皮工程。據統計,每百元積累所增加的國民收入從“一五”時期的35元下降到“三五”時期的26元,“四五”時期進一步下降到16元;每百元固定資產淨值利潤從1965年的20.90元下降到1976年的12.1元。
2.地區之間資本產業配置趨同。
地區之間資本產業配置趨同始終是我國資本配置失衡的一個重要表現。改革前,在“以鋼為綱”、“建立獨立工業體係”方針的指導下,各地區競相發展自己的工業。1979年以來,隨著經濟體製改革的逐步展開,地方政府間利益界分更加明確,地區間的競爭不斷加劇。為了使自身的經濟利益不受損害,實現地方利益的最大化,各地方政府總是力圖在本地建立起小而全的工業體係,甚至不惜采取地區封鎖、行政保護等反市場手段來促進本地經濟發展,從而造成大量重複建設,尤其是低水平的重複建設、盲目建設,地區之間資本產業配置趨同化傾向進一步加強。20世紀80年代初,各省區競相發展自行車、縫紉機、手表、卷煙等行業,絕大多數企業都不能達到規模經濟的要求。後來各省區又競相發展彩色電視機、家用電冰箱、洗衣機、錄音機等新興高檔耐用消費品工業,之後又出現了棉紡熱、轎車零配件熱、汽車熱等。20世紀90年代初中期,液晶顯示器、激光視聽兩用機、電子通信、小汽車、石油化工等高新技術和新興支柱產業又一哄而上。2003年,新一輪經濟的高速增長產生了對鋼鐵、水泥等原材料的大量需求,各地區又競相增加對鋼鐵、水泥、電解鋁等行業的投資。
地區之間資本產業配置趨同在緩解國內市場商品供給短缺和促進市場競爭等方麵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是,地區之間資本產業配置趨同對國民經濟有更多的消極影響:(1)區域分工效益喪失。各個地區將資本均衡地配置於各個產業,發展本地區經濟,破壞了正常合理的區域分工,嚴重背離了比較利益原則,使地區經濟、技術和資源優勢不能得到有效的發揮,從而造成資源不合理地利用。(2)重複建設。各個地區盲目追求價高利大的行業,造成大量重複建設,結果是以小擠大、以落後擠先進的現象十分嚴重,如在輕紡工業和采掘工業中,小卷煙廠、小酒廠、小棉紡廠、小煤礦遍地開花,這些企業的產品不僅質次價高,而且能源、原材料消耗也很高,造成資本的極大浪費。(3)規模經濟效益損失。各個地區資本產業配置趨同,必然表現為同種產業資本布局分散、生產集中度下降,難以達到規模經濟的要求,導致規模經濟效益的喪失,產品競爭力降低。
21世紀的前20年,既是在信息化帶動下基本實現工業化的重要階段,也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重要階段。基本實現工業化在客觀上要求優化資本配置,完善現代市場經濟體製,為資本配置優化提供體製環境。通過資本產業配置優化,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通過資本地區配置優化,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實現資本配置優化,依靠市場調節和宏觀調控相結合的機製。在經濟體製轉軌時期,必須把增量資本配置優化和存量資本配置優化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