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投資產業方麵看,基礎產業具有投資額大、建設周期長、風險大、資本產出率較低的基本特征,外溢性和自然壟斷特征較明顯,因而投資具有準公共產品生產的性質。由於基礎產業的這一性質,即便是在成熟市場經濟下也是市場機製難以正常發揮作用的領域。我國的特殊性在於,基礎產業低贏利還源於很長時期價格體係的扭曲。有關資料顯示,基礎工業每百元固定資產創造的利稅為9.14元,低於全部工業的11.61元,更低於非基礎工業的14.55元。在利潤動機驅使下,企業投資傾向於價高利大的加工工業,尤其是投資少、見效快的項目。地方利益獨立化以後,出於增加財政收入、發展地區經濟等多方麵考慮,地方政府對價高、利大、稅豐的非基礎部門尤其是高附加值的加工工業項目也有更高的偏好。於是,進入20世紀80年代,一些最終消費品工業,尤其是家用電冰箱、家用洗衣機、彩色電視機等高檔家用電器工業的固定資產投資和產量迅速增長。據統計,1980~1985年,家用電冰箱、家用洗衣機、錄音機和彩色電視機分別增長 28.5倍、35倍、24倍、102.3倍,平均每年遞增96.7%、105%、90.4%、152.8%。還有諸如彩色盒式錄像機、空氣調節器、吸塵器、各型摩托車、照相機等等,都在短短五年間增長十幾倍、上百倍不等。然而,這一係列新興消費品工業短期內的高速突前發展,完全脫離了我國工業原有基礎,主要是依賴進口大批的自動生產線和零部件而實現的,而生產的產品又直接投入最終生活消費,因而就割裂了與國內原有工業體係的前後向關聯。這不僅不能將國外先進技術傳導到原有工業結構中去,而且在投資、高利潤收益、抬高國內消費層次等各個方麵形成了對原有工業部門的衝擊,其不利影響越來越明顯地呈現出來。
資本配置“高加工度化”是工業化過程中資本配置演進的一大趨勢。高加工度化意味著加工、組裝工業的資本投入增加速度遠遠大於農業、能源、原材料、交通運輸等基礎產業的資本投入增加速度。然而,這種演進必須以農業、能源、原材料、交通運輸等基礎產業的發展達到一定水平為基礎。改革以前,我國推行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隻是重點發展其中的重加工工業和軍事工業,重工業中的采掘、原材料等基礎工業並沒有得到真正的超前發展,仍然是國民經濟中的薄弱部門。因此,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加工工業特別是新興的消費品工業的超高度發展,不僅沒有使資本配置中原有的矛盾得到真正的解決,反而加劇了資本配置中農業、能源、原材料、交通運輸等基礎產業與加工工業的矛盾,致使我國工業生產能力常常因農業、能源、原材料和交通運輸等基礎產業的供給不足而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據統計,在20世紀90年代初,僅因電力供應不足致使約20%的工業生產能力不能得到發揮。作為主要交通運輸業的鐵路,對國民經濟各部門需求的滿足程度由改革初90.3%下降至20世紀90年代初的50%~70%,由此每年損失4 000億元。1998年,我國經濟步入低穀,部分基礎工業品如基礎化學品、化纖、建材等出現了供大於求,電力在一些地方也首次出現過剩,基礎結構“瓶頸”出現緩解甚至似乎已根本不存在。但能源、部分原材料市場供給不再緊張甚至部分過剩,是因為加工工業能力大量閑置所致。 2003年,伴隨著新一輪經濟的高速增長,加工工業生產能力利用率得到較大的提高,帶動能源、原材料需求增加,能源、原材料等基礎工業供給再次不能適應加工工業的需求。
顯然,改革以來基礎產業與加工工業間的資本配置失衡嚴重背離了我國產業之間資本投入和產出的技術經濟聯係,背離了基礎產業發展的現實基礎。這不僅使投資對經濟增長的乘數效應因資本配置的低關聯度而不斷下降,而且還會因基礎產業供給“瓶頸”而造成加工工業生產能力大量閑置,進而造成資本配置效率損失和經濟增長低效。
二、資本的地區配置失衡
造成我國資本配置效率低下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資本的地區配置失衡。改革前,為了貫徹地區均衡發展戰略,資本配置強烈向內地傾斜,嚴重背離資本配置的比較收益要求,造成資本配置效率低下。改革後,出於自身獨立利益的考慮,地方政府甚至不惜采用地區封鎖等反市場化手段在本地區範圍內建立小而全的工業體係,致使地區分工弱化和地區之間資本配置趨同,進而造成資本配置效率低下和國民經濟整體效率損失。
1.資本在東中西部地區配置過度均衡。
針對新中國成立初期產業布局尤其是工業布局畸形地集中於沿海地區,工業產地嚴重脫離消費地和原料地這一現狀,從合理地進行產業布局和促進各地區平衡發展出發,國家在“一五”計劃中明確指出,“為了改變原來地區分布不合理狀況,必須建立新的工業基地”。從“一五”計劃開始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基本上執行地區之間資本均衡布局政策,國家始終將經濟基礎薄弱的內地作為資本配置的重點。
從資本配置效果看,“一五”時期主要針對舊中國工業過度集中於沿海地區的缺陷,國家將前蘇聯援建的156個成套項目的2/3安排在內地和東北地區,並將649個限額以上的大中型工業項目中的472個興建在內地。由於這一時期的重點建設特別強調對投資項目進行可行性研究和論證,因而投資效益大都比較好。通過這些重點工程和大中型工業項目的興建,不僅使內地出現一大批新的工業基地,大大增強了內地的經濟實力,改善了不合理的產業布局,而且使東、中、西部三大地帶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差距出現了縮小的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