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就中國資本配置效率的波動性較大這一點而言,可以明顯觀測到在政府主導的投融資體製中政府行為變化的決定性影響。
1993~1995年資本配置效率呈顯著的上升同鄧小平南巡談話後民營企業的發展較快有關,因為現階段民營企業的投融資效率在總體上要明顯高於國有企業。1999~2000年資本配置效率表現出明顯下降的勢頭,則是政府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將資本大量地投入到了利潤低、見效慢的基礎設施建設當中去的必然結果。
2.中國資本市場具有明顯的結構缺陷和先天不足,這對資本配置效率的提高形成了強力製約。
在資本市場發達的國家,有明顯增長能力的產業得到的資金遠比衰退產業多。根據實證分析結果判斷中國的情況,顯然資本市場離有效資本配置的水平還相距甚遠,僅粗略地看一下內地兩個交易所1 000多家上市公司的情況就可以知道,有太多的企業沒有長期可持續增長的能力。這正是政府主導投融資體製的突出表現,在更多的時候是政府決定了資本的流向,而不是根據市場相對價格的變化決定,誰上市,誰融資,取決於政府的意誌。強烈的國有企業融資的初衷嚴重地製約了資本市場的資本配置功能的有效發揮。
3.關於中長期信貸市場規模與資本配置效率呈負相關關係。
中長期信貸市場規模與資本配置效率呈負相關關係,這在很大程度上源於國有金融體製對國有經濟的金融支持偏好和國有經濟對這種支持的剛性依賴。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不斷擴大,中長期信貸市場不斷膨脹,但出於社會效益的考慮,更多的資金流入到了經營效益差、資本回報率低的國有企業中,而對經濟增長做出重要貢獻的非國有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卻一直被屏蔽在主體金融市場之外,國有金融的“所有製偏好”使非國有經濟融資受到抑製。這種違反經濟規律的資金“倒流”導致的結果是,隨著中長期信貸市場規模的擴大,資本配置效率反而下降。
4.關於股票市場的流動性與資本配置效率呈負相關關係。
證券市場的流動性是證券市場的一個本質屬性,其包含的證券流動和資金流動從不同的側麵反映了證券市場的流動性。正是證券市場的流動性,使得投資者所投入的資金得以在證券市場內能夠順利地流動;也正是這種資金的不同方向的流動,使得資本配置的功能最終完成。因此,一般而言,股票市場的流動性應與資本配置效率呈正相關關係。然而,中國上市公司國有股一股獨大的產權結構,導致了控製權的不可轉移性和經營者的預算軟約束,進而決定了投資者極少能介入公司的經營管理,降低股市的資本配置功能;反過來,資本配置效率下降,使得投資者普遍對公司未來喪失信心,因而隻好頻繁換手,加大股權的流動性。這種惡性循環機製更加促使了股票市場的流動性加大與資本配置效率下降這兩種現象同時顯現。
5.關於債券市場規模與資本配置效率呈正相關關係。
就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而言,股權融資市場(股票市場)的發展較為迅速,但債權融資市場的發展嚴重滯後,形成了證券市場畸形發展的局麵。形成目前這種格局的原因在於近年來政府采取了股票和國債優先而企業債券次之的金融市場發展政策。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現階段企業不願采用債券融資的原因之一,在於發債的企業需要有較高的信用評級,以證明其以往投資的成功。也就是說,能夠在債券市場上融資成功的企業,其投資的效率往往相對較好,這促使了債券市場規模與資本配置效率呈現正相關關係。
五、結論
本文的實證研究表明,要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必須減少政府過度幹預,發揮市場配置資本的作用,以使資本能順利流入高盈利、高成長的經濟單位、行業和部門,並逐步淘汰落後、虧損的經濟單位、行業和部門。本文的實證分析還顯示,中長期信貸市場規模、股票市場流動性與資本配置效率呈負相關關係。很顯然,必須解除信貸約束,擴大對非國有經濟特別是非國有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同時,必須規範證券市場秩序,打擊過度投機炒作。而債券市場規模與資本配置效率呈正相關關係,可通過大力發展債券市場,從製度創新入手,推動發行管理製度等方麵的改革,重塑企業債券市場發展的製度基礎,以便拓寬融資渠道,減少企業對信貸市場的過分依賴;通過建立高效的債券市場,推進明星企業的形成,推動高科技和支柱性產業的發展,從而促進資本配置效率的提高。
本文可能存在的問題:(1)由於使用的是固定資產投資作為資本流動的指標(實際上社會資本的流動不僅包括增量資本的流動,而且包括存量資本的流動,其中,增量資本的流動又包括固定資產投資和流動資產投資),因此對於資本配置效率測算結果的準確性還有待於檢驗。(2)刪除了利潤為負和利潤變化異常的樣本點,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樣本選擇性誤差。
發表於《當代經濟研究》200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