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資本市場與資本的配置效率:基於中國的實證分析(2 / 3)

根據金融工具的流動性,資本市場可分為中長期信貸市場和證券市場,其中證券市場包括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一般來說,資本市場規模越大,交易越頻繁,交易成本就越低,這就更有利於資本市場的發展,資本市場就越發達。因此,我們可采用一些資本市場的存量數據來衡量資本市場的發展水平,比如中長期信貸市場的規模、債券市場規模、股票市場規模以及股票市場的流動性。當然,為了使這些數據更具有可比性,我們都以單位 GDP為基準。中長期信貸市場規模等於中長期信貸總量除以GDP,債券市場規模等於債券發行總量除以GDP,股票市場規模等於股票市價總值除以GDP,股票市場的流動性等於股票市場交易總量除以GDP。我們可把這些反映資本市場發展水平的指標作為解釋變量,與資本的配置效率構建回歸模型來驗證資本市場與資本配置效率的關係:

其中,β為資本的配置效率,CS為中長期信貸市場規模,BS為債券市場規模,SS為股票市場規模,SF為股票市場的流動性,α0、α1、α2、α3、α4為參數,e為隨機擾動項,t為年份。

三、基於中國的實證分析

運用模型(1)、(2)分別對中國資本的配置效率狀況、中國資本市場與資本配置效率的關係進行實證分析,需要對模型中所包含的有關變量分別進行數據的收集和整理。由於中國是在1991年伴隨著股票市場的形成和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的成立,完備的資本市場才真正開始起步,本文分析的時間跨度為1992~2000年。同時,由於缺乏農業和第三產業內部各行業利潤水平的資料,本文僅就工業內部各行業分析資本的配置效率。並且,為了減少數據的偏差,使結果更具真實性,刪除了利潤為負和利潤變化異常(利潤指數大於e2或小於1/e2)的樣本點。最後,本文所說的各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僅包括基本建設投資和更新改造投資。所有數據均來源於曆年《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金融年鑒》,經過加工整理得出的。

1. 1992~2000年中國的資本配置效率測量的結果。

根據1992~2000年中國工業內部各行業的固定資產投資與利潤水平的數據,經整理得出每年的固定資產投資指數和利潤指數(具體的整理過程和結果略),利用Eviews軟件對模型(1 )進行線性回歸。

中國各年的資本配置效率盡管均大於零,但配置效率很低,並且有下降的趨勢。1992~2000年中國的資本配置效率年平均值為0.246 ,這與美國的資本配置效率0.723的年平均水平顯然有較大的差距。各年的資本配置效率變化波動也較大,1993年、1994年、1995年和1997年這四年的資本配置效率較高,均在0.3以上,而1999年和2000年則呈現急劇下滑的態勢,分別為0.036和0.032.

相對於較低的資本配置效率,中國在1992~2000年間卻實現了比美國高得多的經濟增長。這說明中國實現高速經濟增長不是基於資本配置效率的提高,而是靠增加物質投入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

2. 1992~2000年中國的資本市場與資本配置效率回歸分析結果。

根據1992~2000年中國的GDP、中長期信貸總量、債券發行總量、股票市價總值和股票市場交易量的數據,經過加工整理得出每年的中長期信貸市場規模、債券市場規模、股票市場規模和股票市場流動性等指標(具體的整理過程和結果略),利用Eviews軟件對模型(2)進行線性回歸。

從該回歸方程可以看出,中長期信貸市場規模、股票市場的流動性與資本配置效率呈負相關關係,債券市場規模則與資本配置效率呈正相關關係,並且這些反映資本市場運行的指標對資本配置效率的影響都是顯著的(T檢驗值均超過2)。股票市場規模與資本配置效率盡管也呈現正相關關係,但T檢驗值不顯著。這說明中長期信貸市場規模的擴大降低了資本的配置效率,過多的中長期信貸資本流向盈利能力低的經濟單位、行業和部門,盈利能力高的經濟單位、行業和部門資本流入反而不足。股票市場的流動性加大降低了資本配置效率,這表明資本市場的主流資金習慣於短線炒作,而降低了作為股權所有者參與公司監督的積極性。債券市場規模對資本配置效率的提高具有積極的影響,這說明作為資本市場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債券市場的資本配置效應正在逐漸發揮。

四、對實證分析結果的理論解釋

資本配置效率的高低是由資本配置決定機製所決定的,通過對中國和美國的比較,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中國資本配置效率的波動性很大,並且從一個較長的時期內看來,是比較低效的。資本市場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國的資本配置效率,但也明顯暴露出其結構缺陷和先天不足,並對資本配置效率的提高形成了強力製約。我認為,產生這種狀況的根本原因在於中國以政府為主導的投融資體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