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的提出
在現代社會中,有過兩種基本的資本配置方式:由計劃經濟性質決定的中央計劃配置方式和由市場經濟決定的資本市場配置方式。在發達市場經濟中,資本市場是資本的主要配置方式。資本市場對於經濟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其最基本的職能就是利用價格機製把資本優化配置到效率高也即資本邊際產出最高的經濟單位、行業和部門,從而實現社會資本的優化配置。
西方金融發展理論認為,資本市場的發展促進了資本配置效率的提高,從而促進了經濟增長。其理論依據主要有以下兩點:一是資本市場是比較直接的配置資本的一種方式。市場經濟中,資本是通過市場來配置的,但不同的市場會產生不同的配置效果。產品市場主要通過產品價格波動來調節資本在不同企業和行業的分配,具有一定的間接性。這種配置方式的缺陷是,一方麵會產生一定的時滯;另一方麵由於產品的過剩導致社會資本的浪費。而資本市場則是通過資本資產價格的波動使資本直接在不同的企業和行業分配。二是資本市場降低了資本的交易成本。資本的交易成本包括尋找費用、信息費用和簽訂投資合同費用。在發達的資本市場中,為數眾多的金融工具的供給者和需求者在一起進行競價交易,減少了尋找成本和信息成本,從而提高了資本的配置效率。
中國資本市場在改革開放初期就已經出現了,但那時主要是銀行中長期信貸市場和國債一級市場,並且規模很小,銀行信貸市場是在政府的完全控製下,國債二級市場的交易也隻能在黑市中進行。伴隨著中國股票市場的形成和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的成立,中國完備的資本市場真正開始起步,股票市場“試驗田”的帽子到黨的十五大被摘除,從而揭開了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新篇章。在短短的十年中,中國資本市場獲得了長足的發展。2000年,銀行中長期信貸市場的規模達27 931.2億元,國債發行額為4 657億元,股票市場籌集資金總額為2 103.8億元。另據統計,截至2000年末,股份公司達1萬多家,滬、深兩市上市公司共有1 088家,股票市價總值48 091億元。以上的統計數字表明,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具有了一定的規模,它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但中國資本市場與資本配置效率的關係如何?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是否促進了資本配置效率的提高?若沒有,產生的原因是什麼?我們對此應采取何對策?本文擬就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二、變量的選取和模型的構建
1.資本配置效率的測算方法。
資本的本性是追逐利潤,在市場經濟的競爭規律下,各個資本所有者都追求資本利得的最大化。各個經濟單位、行業和部門的利潤率的差別,導致資本在不同經濟單位、行業和部門的流動。資本從利潤率較低的經濟單位、行業和部門向利潤率高的經濟單位、行業和部門轉移,它既包括原有資本向利潤率較高的經濟單位、行業和部門流入與流出,也包括新資本向利潤率較高的經濟單位、行業和部門的投入,從而實現了資本的優化配置。因此,我們可按照這一理論來描述資本的配置效率:在高資本回報率的經濟單位、行業和部門追加投資,在低資本回報率的經濟單位、行業和部門減少投資,表明資本配置效率的提高;相反,在高資本回報率的經濟單位、行業和部門減少投資,在低資本回報率的經濟單位、行業和部門追加投資,表明資本配置效率的降低。
基於以上認識,我們參照JeffreyWurgler(2000)的定量化描述資本配置效率的辦法,構建以下模型來測算資本的配置效率:
其中,I表示固定資產投資,P表示利潤,i為行業編號,t為年份;I*i,t=Ii,t/Ii,t-1 ,表示固定資產投資指數;P*i,t =Pi,t/Pi,t-1 ,表示利潤指數;α為參數,u為隨機擾動項,β為彈性指標;βt的經濟含義是第t年內各行業資本的追加對盈利能力變化的彈性水平。如果βt大於零,表明在第t年內,當一個行業的利潤率相對於上年增加時,投資增長率也增加,並且投資增長率是利潤增長率的 βt倍;如果βt小於零,表明在第t年內,當一個行業的利潤率相對於上年增加時,投資增長率反而減少,投資減少率是利潤增長率的βt倍;如果βt等於零,表明在第t年內,當一個行業的利潤率相對於上年增加時,投資增長率不變。
資本能否向投資回報率高的經濟單位、行業和部門流動,是判斷資本配置效率高低與否的重要標誌。βt就是描繪全社會整體的資本配置效率的指標,與行業無關,但與時間有關,會隨著時間因素的改變而改變。βt越大,表明盈利能力高的行業投入的資本越多,資本的配置效率越高;相反,βt越小,表明盈利能力高的行業投入的資本越少,資本的配置效率越低。這說明,資本配置效率的提高必須使市場上資本的流動完全受資本的升值所驅動,而資本流動的結果是,各行業形成大致相等的利潤率時,資本的配置就達到了最優狀態。
2.資本市場變量的選取及其與資本配置效率回歸模型的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