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商業銀行防範小微企業貸款風險探析(1 / 2)

商業銀行防範小微企業貸款風險探析

財經視點

作者:劉思文

由於“三個辦法一指引”、政府平台授信、異地授信等管理辦法的深入貫徹,融資脫媒的不斷擴大,大中型企業金融業務發展受到約束,而小微企業金融業務對促進銀行業務模式的調整、發展方式轉變的作用越來越突出。此外,小微企業金融具有貸款利率、綜合效益、風險資本回報均較高的特點,故小微企業金融業務已經成為銀行重點發展的業務之一。但是由於小微企業資產規模小,規範化程度低,經營信息和財務信息不完整、不連續,生產穩定性較難把握,缺乏銀行願意接受的抵押資產,屬於金融服務體係的高風險領域,銀行應將風險防範放在首位。對商業銀行而言,要積極探索小微企業貸款風險管理,如何在風險和收益之間取得平衡,從而將風險管理貫穿於貸前、貸中、貸後,真正做到全流程控製。

一、當前小微企業貸款業務存在的風險問題

(一)信用風險。目前,我國的社會信用體係還處於需要不斷完善的階段,信息渠道缺乏,征信體係不健全,中介機構服務缺位。小貸公司等金融機構未能全部納入人民銀行征信係統管理,部分小微企業信用和法律意識淡薄,偷逃國家稅收現象嚴重,逃廢銀行和其他債權人債務的現象時有發生。由於信息不對稱,商業銀行常常處於對小微企業真實資信狀況較難監控的狀態,具有較高的信用風險。

(二)經營風險。大多數小微企業管理不完善,家長式或家族式管理占主導地位,實際控製權集中,生產成本較高,管理製度不健全,有的還不具備健全的財務核算,經營管理和市場拓展能力不高,自身積累和創新能力不足,發生經營風險特征較明顯。對一些規模比較小的企業,企業主個人的情況就能決定整個企業的命運,這也是風險。而小微企業處在產業鏈的末端,易受到上下遊企業的擠壓。在這些情況下,企業經營管理風險的發生必然轉化為銀行的信貸風險。

(三)操作風險。小微企業貸款業務需要銀行配置更多的人力、物力,如果業務達不到一定規模,收益就無法覆蓋成本。目前大多數商業銀行,尤其是大型商業銀行真正用於小微企業市場拓展的操作人員還是少,同時由於小微企業行業分布廣,客戶數量多,貸款額度小,信貸周期短且用款次數頻繁,發展小微企業業務,必然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工作會更辛苦,直接影響到銀行客戶經理的積極性。小微企業麵臨人員不穩定性,業務技能有待提高等諸多問題,在風險識別、防控能力等方麵也有不小差距,容易導致貸前調查不實,貸後管理形同虛設,操作風險不容忽視。

二、商業銀行防範小微企業貸款風險的對策

小微企業貸款特別是科技型小微企業貸款有著一些獨特之處,更多的時候小微企業貸款的風險是較難依靠標準化模型去進行判斷。小微企業剛成立不久,沒有現金流或隻有少量現金流,沒有多少固定資產,模型難以對小微企業進行風險的度量,因此才需要商業銀行通過與小微企業建立起長期的、全方位的關係來對客戶的發展前景和風險進行評價。小微企業貸款是一項重要工程,目前還處於相對完善階段,麵臨一係列困難和問題,筆者結合工作實踐,從以下幾個方麵對防範小微企業貸款風險提出建議。

(一)更加關注小微企業經營者本人的信用狀況和綜合素質。在實踐中我們發現,小微企業貸款的風險狀況與經營者本人的信用狀況密切相關,因此,對小微企業貸款風險控製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關注經營者本人的信用狀況。對於經營者出現過違約或違法記錄的小微企業貸款必須謹慎對待;而當經營者信用卡或個人貸款出現違約時,應該迅速對相應的小微企業貸款采取風險保全措施,停止發放剩餘的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