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會計公允價值的思考
會計論壇
作者:屈宇明
摘 要:會計是經濟管理的工具,公允價值計量隻是一種計量屬性,是對經濟業務的反映,有其自身的優缺點。本文從多個方麵提出了對公允價值計量合理運用的理念和措施。
關鍵詞:公允價值;合理運用
公允價值亦稱公允市價、公允價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願進行資產交換或債務清償的金額。按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願進行的資產交換或債務清償的金額計量。公允價值的本質是一種基於市場信息的評價,是市場而不是其他主體對資產或負債價值的認定。
公允價值要體現“公允”,交易就必須公平,因此交易雙方都必須了解交易情況,自願地進行買賣。但實際上,很多的交易都存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克服公允價值本身的局限性受市場體係的完善程度和會計人員素質高低等外部因素限製,待相關條件成熟,公允價值就會越發顯露其優點。現階段我們可以做到的有以下幾點:
1 首先在觀念上要解決好可靠性與相關性的辨證統一問題
曆史成本因可核而可靠,公允價值因資料不易取得,主觀隨意性較大而不可靠。但由於按曆史成本計量的會計信息要受多種經濟因素的影響,而信息使用者在現在使用這些信息,則要麵對現在和未來的經營決策。這樣按曆史成本計量得出的信息就有可能由於其不相關而變得不可靠;反過來,由於公允價值是現行市價或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等,盡管它也要受多種經濟因素的影響,但信息使用者,在現時使用按公允價值計量得出的信息來麵對現在和未來的經營決策時是較相關的,並且由此而變得可靠。但是,我們也應該認識到,計量屬性的選擇必需符合現實的經濟發展環境。目前,我國經濟發展的市場化程度較低,會計人員素質不高,會計電算化水平以及相關的信息處理能力較低等,這些都限製了公允價值的大範圍的推廣與應用。此外,由於不同的會計要素本身就具有不同的特點,不同的目的對會計信息也有不同的要求。有時即使是同一種要求,會計信息的提供也要受成本- - 效益原則的限製。因此,在現階段不可能、也不應將所有的會計要素都按公允價值進行計量,而應采用多種計量屬性並存的做法,即在曆史成本計量屬性的基礎上,盡量采用公允價值,以求得會計信息有用、相關、可靠。並且在經濟形勢的不斷發展和經濟環境逐漸完善的過程中,會計由曆史成本計量向公允價值計量過渡。
2 在修訂基本會計準則時,增補有關公允價值的概念與運用原則等內容
眾所周知,發達國家是先有具體準則,後有“概念框架”。在“概念框架”沒有製定出來時,具體準則就已多處涉及公允價值,所以隻好在許多具體準則中對公允價值下定義。我國基本會計準則的地位和作用與外國的“概念框架”相似,旨在指導具體準則的製訂。但是,我國的具體準則還處於初建時期,應當具有“後發優勢”。另一方麵,隨著社會經濟環境發展變化及對會計基本理論認識的不斷深入,基本準則的修訂看來隻是時間早晚問題。因此,我們借鑒國際先進經驗時不能“依樣畫葫蘆”,而應當在研究的基礎上有所突破、有所創新。將有關公允價值的內容寫入具體準則,一是可避免有關準則中的大量重複;二是可增強具體準則的係統性和理論說服力;三是有利於具體準則的宣傳、學習和貫徹實施。
3 鑒於會計信息可靠性方麵的考慮,具體準則中對運用公
允價值的細節問題應盡可能詳盡地予以規定或說明,同時結合
采用穩健原則
公允價值的致命弱點是可靠性差。尤其在我國,會計信息失真現象比較嚴重,會計人員職業判斷的經驗還比較缺乏,盡量詳盡的會計規範可以減少粉飾報表的行為,也有利於實務操作。具體講,應當在有關準則中明確指出:1、時采用公允價值,何時采用曆史成本;2、在二者均可采用時,何者為首選方法,何者為備選方法;3、在采用公允價值時,對不同的資產、負債,具體選用何種計量屬性;4、采用公允價值後因帳麵價值調整而形成的差額如何處理,是計入損益還是調整資產準備,計入正常損益還是非正常損益,是漲跌均調還是調跌不調漲,等等。事實上,我國已發布的具體準則在這一點上是做得比較好的。但是,個別地方仍有完善的餘地。如在確定“類似資產的市價”時,如果“類似資產”不隻一種,是否可規定采用其中市價較低的一種(理由是穩健)?又如,在采用折現模型估價時,是否可對折現期、折現率的選擇予以說明?另外如果存在多個市場價值呢?應該取平均值,還是最高值或最低值?我認為應該根據該項資產存在於企業中的目的來決定,而不是一概采用最高值。比如,固定資產就可以采用高的市場價值,因為固定資產本身就不是為了出售而存在的。而存貨就可以平均的市場價值,因為存貨在公司中的目的就是為了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