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型城鎮化與生態文明建設(1 / 2)

新型城鎮化與生態文明建設

理論探討

作者:李雯

摘要:城鎮化是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和途徑。生態文明是以人與自然和諧共榮為基本特征和目的、體現人類社會文明發展方向的文明形態。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把生態建設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走城鎮化與生態建設相統一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舉措。

關鍵詞:城鎮化;生態文明建設

前言

當前,城鎮是各類生態問題的高發地和矛盾的交織點,同時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行動重點和戰略支點。如何在全麵推進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抓住曆史發展機遇,實現中國城市發展的生態躍遷,建設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城市,對中國社會的發展有著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城鎮化與生態文明建設是相互製約、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因此,推進城鎮化要求必須做到與生態文明建設同步。

一、城鎮化與生態文明的關係

(一)城鎮化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和支撐。

按照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城鎮化水平是以城鎮常住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來衡量的。我國超過50%的人口常住城鎮,可見,城鎮是人類聚居繁衍和生產生活的主要場所。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終極目標,即“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而城鎮則是這一目標實現的主要空間和載體。高質量的城鎮化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是一致的,通過優化城鎮布局、提高城鎮化土地、能源利用率、提高人口素質,有助於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能夠促進生態文明製度的合理安排和有效推行,科學有序推進城鎮化建設,為生態文明建設營造良好氛圍、提供保障支撐。

(二)生態文明是城鎮化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和持續動力。

生態文明建設強調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這正符合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的發展要求。隻有將生態文明的理念和原則融於城鎮化的全過程,才能不斷提升人們生產生活的環境質量,使人們安居樂業並更加熱情積極地投身於城鎮化建設的事業中,為城鎮化健康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二、我國推進城鎮化過程中的生態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與社會迅速發展,特別是近些年隨著城鄉統籌、城鄉一體化戰略的實施,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而在推進城鎮化的過程中,由於人口和非農產業在城鎮的迅速高密度集中,加之城市建設中沒有處理好資源、能源、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之間的協調發展問題,導致資源能源緊張、環境汙染嚴重等問題。具體表現在:

(一)農業用地被不斷搶占,建築用地盲目擴大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和發展,大量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城鎮建築用地不斷擴大。加之一些地方政府急功近利,盲目擴大城市規模,不斷征用農業用地和農民宅基地進行城市建設和房地產開發。同時,由於監管乏力,也存在大量粗製濫造的豆腐渣工程,致使土地和各種資源被大量浪費,形成了惡性循環。

(二)環境汙染加劇,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和健康

在推進城鎮化的過程中,經濟的快速發展推動鄉鎮企業不斷由分散逐步集聚,生產規模不斷擴大,但企業由於隻追求眼前的經濟利益,任意排放廢氣、廢水、廢渣,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汙染,使人們的生活和健康受到嚴重威脅。

(三)人口的轉移和集聚對生態係統造成壓力

在推進城鎮化的過程中,由於經濟活動和人口在城市不斷集中與集聚,對生活用水需求急劇增加。同時也產生出大量的生活汙水和生活垃圾,由於對這些生活汙水和垃圾的集中處理不當和不及時,不僅造成水體汙染,而且還在城鄉結合部出現大量生活垃圾堆集,形成垃圾圍城之勢。這既汙染了環境,也造成了對生態的嚴重幹擾和破壞,如果沒有相應的措施,勢必會造成人口與環境、資源的矛盾,以及加劇生態係統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