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音樂載體探析(1 / 2)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音樂載體探析

理論探討

作者:顏暢宏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承載、傳遞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動形式,音樂作為人們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它能增進人的情感、豐富人的精神、塑造人的靈魂。要充分發揮音樂的載體作用,提高思想政治的針對性,進一步探索利用音樂載體,將作為傳播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

關鍵詞: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音樂載體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2004]16號)中明確指出:要努力拓展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大力建設校園文化,大力加強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把德育、體育、美育有機結合起來,寓教育於文化活動之中。高等教學校各門課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師都負有育人的職責。廣大教師要積極投身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藝術化、形象化、素材化的探索,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文化素養和文化品位。

一、音樂載體的優越性

思想政治教育有許多載體,但音樂這種特殊的、能體現時代性、具備欣賞性,富有感染力的載體與思想政治教育傳統載體截然不同。通過音樂向大學生們傳達正確而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可以免去單純灌輸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時,受教育者被動和抵觸的負麵因素,從而達到更好的效果。相較於“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生硬的理論闡釋,清華大學博導、思想政治教育專家劉書林教授曾這樣生動的表述:“人的思想需要理論教育,正如人體需要鹽分一樣。鹽是要吃的,但要適量,而且不能集中一口吞下去,應炒在菜裏、放在湯裏,這樣才便於接受。”而正因如此,更要講究方法和載體的有效性,探究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具有重要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

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是空洞的說教,所以用優美動聽的音樂和歌詞來感染學生,讓學生融入良好的情感氛圍,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音樂以生動的形式向大學生展示多姿多彩的的社會生活內容,學生也通過對藝術作品的欣賞明白生活的道理,理解社會,從而對人生的意義、社會發展的趨勢等問題進行思考,探求他們的解決方法。

二、音樂載體的可行性

許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已經開始意識到音樂的載體作用,並嚐試通過建立學生交響樂團、民族樂團、合唱團等音樂社團、組織,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演出活動。各類藝術節、藝術比賽、藝術專題講座相繼展開,這些活動以多姿多彩的形式滿足了同學對音樂文化的需要,讓同學們在緊張的學習之餘豐富了課餘生活、開闊了視野、緩解了疲勞、提高了學生的藝術素養、提升了校園的藝術氛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各種社團、組織在校園文化活動發展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藝術素養,解決了大學生對有文化藝術氛圍的校園環境的渴望。

三、國內外研究現狀

1、國外研究現狀

而通過國外文獻的研究發現,許多國家沒有明確的思想政治教育這個名稱,不同時期、不同國家的德育目標也具有不同的側重點,教育方法靈活多樣、教育途徑廣闊。目前,各國普遍推行寓德於教的方法,細細梳理,大致存在以下形式:①滲透式和隱蔽式的教育方法。②以活動為教育載體的方法。③環境熏陶法。④寓德於教,學科協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