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社會工作介入對打工子弟行為改善影響研究(1 / 2)

社會工作介入對打工子弟行為改善影響研究

理論探討

作者:呂靜雅

摘要:社會現代化背景下,流動人口家庭化導致了大批農民工隨遷子女的出現,本研究以“成長向導”項目為契機,重點分析社會工作介入隨遷子女行為改善服務過程中的影響和效果。並且在此基礎上反思整個社會工作介入流動子女行為改善的不足,提出建設性意見。

關鍵詞:隨遷子女;社會工作;行為改善

一、農民工隨遷子女的基本現狀

我國現代化和城市化的大背景下,我國勞動力向城市流動已經成為潮流,大量農民從鄉村流向城市就業,流動結構也從過去單身外出轉為舉家遷徙。流動人口家庭化的後果就造成了農民工隨遷子女這一新的城市群體的出現。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農民工隨遷子女數超過2800萬,而且這個數字呈現逐年上升趨勢。同時由於我國城鄉二元體製、不完善的就學政策、農民工生活條件和居住環境很惡劣以及打工子弟沒有完善的社會支持係統等現狀,農民工隨遷子女很容易產生消極情緒,產生偏差行為。

二、關於農民工隨遷子女的文獻研究回顧及總結

1.農民工隨遷子女的問題研究

筆者在整理學者關於農民工隨遷子女的問題研究過程中發現,學者們主要從宏觀社會政策角度和微觀心理健康角度入手。研究內容包括隨遷子女存在的各種問題以及影響因素分析,其中研究最多的是關於隨遷子女的教育問題(丁繼權,2005)以及他們對社會的適應性和城市融入問題(姚進忠,2010)。宏觀層麵的研究以社會學為代表,學者們主要倡導的措施是以社會改革為主,從社會政策角度出發呼籲政府為農民工子女提供城市教育資源。微觀層麵的研究以心理學為代表,學者們主要倡導通過心理谘詢的方法和技術為農民工子女提供心理支持,改善他們的不健康狀況(吳欣,2011)。

2.農民工隨遷子女的行為問題研究

近幾年我國學者對打工子弟的行為研究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關注它們的偏差行為表現以及影響因素等內容,有的學者是從農民工子弟和城市兒童的縱向比較介入的(石靜等,2013),有的學者是從農民工對隨遷子女的教養方式入手的(周東升,2011),很少對他們行為改善的介入和幹預入手;第二類是把打工子弟的行為方麵作為其社會適應研究的一個方麵,很少對他們的行為改善做專門研究。

3.社會工作介入農民工隨遷子女行為改善的研究

社會工作介入農民工隨遷子女的研究很多,並且從我國社會工作的介入研究來看,很多關於農民工隨遷子女行為的研究是以項目支持為基礎的。多數關注的是他們的偏差行為的糾正,也就是說社會工作的開展是以治療性為主要目的(楊爽,2013)。從研究目的來看,學者研究的角度多是社會工作在農民工子女領域的可行性和必然性,很少深入分析不同社會工作方法應用成效。

4.評述

目前社會工作領域的學者對農民工隨遷子女的研究多關注他們的教育以及社會適應性方麵,農民工隨遷子女的行為改善研究隻是作為社會適應角度的其中一方麵內容並未展開深入論述。另外社會工作者服務開展的目標以治療性為主,很少有發展性目標。並且學者關於每一種工作方法應用到不同群體的特點和效果研究不夠深入。

因此,本研究以“成長向導”項目為契機,重點分析項目服務過程中運用的小組工作方法和個案工作方法。並且整理出不同工作方法在農民工隨遷子女行為改善方麵的應用成效特點。並且在此基礎上反思整個社會工作介入流動子女行為改善的不足,提出建設性意見。

三、研究對象及方法

1.研究對象

為了回應社會提出的有關北京市農民工隨遷子女的教育和發展狀況需要,青年發展基金會於2013年10月開始開展針對外來務工隨遷子女的“成長向導”計劃。這個項目為期一年(2013年10月至2014年6月)。筆者作為“成長向導”項目的誌願者,對項目實施過程及其結果在改善流動兒童的行為方麵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研究對象便是參與這個項目的石景山區樹人學校五年級參加項目的25個孩子。

2.研究方法

2.1文獻研究

通過搜集整理和分析關於隨遷子女行為改善的文獻,深化對其問題的看法,總結社會工作有效的做法和成功的經驗,分析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從整體角度總結出改善打工子弟行為的措施。

2.2實地研究

通過對參加項目的個案(即服務對象)進行分析,一方麵評估整個社會工作介入對隨遷子女的行為改善作用,另一方麵,研究服務過程中實施的小組工作以及個案工作方法。整理出不同工作方法在農民工隨遷子女行為改善方麵的應用成效特點。為擴大理論視角、創新社會工作方法提供參考。

筆者親自參於了整個項目過程,並且和服務對象有持續一年的接觸,能夠近距離觀察他們的生活以及學習狀態。為調查和分析這些孩子們的行為提供了很大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