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晃親帶大軍趕到魏郡之時,蜀漢各路軍馬也在河內完成集結,不僅魏延、於圭、王平等宿將齊至,就連涼州徐邈為了表現他對新主子的忠心,也派遣上將徐質帶著五千騎兵,糧草若幹前來助戰。對趙舒來說,徐晃算得上是老對手,而且還在他手下吃過好幾次虧。雖然這次不論從戰事大局,還是從本身的兵力而言,漢軍都遠勝魏軍,趙舒卻還是不敢有絲毫大意,全軍徐徐而進。越是在得意的時候,越不能出任何的紕漏,這麼多年,趙舒早養成了謹慎小心的性格。
兩軍尚未開戰,東吳孫權卻派來使者,那使者不是別人,乃是曆史上東吳後期的權臣,諸葛恪。在這節骨眼上,孫權突然派人前來,諸將皆不明其意,倒是趙舒成竹在胸,隻留下魏延、桓易二人在帳中,然後命人將諸葛恪請入。且不說諸葛恪在曆史上的名氣,就是這次向孫權獻計,聯合公孫淵共破曹魏,也能顯示出其卓越的政治軍事眼光。入內行禮之後,趙舒也不禁多打量了幾眼,而諸葛恪的心中,也同樣對這個聞名多年的趙舒有著同樣的好奇與欽佩。
片刻之後,趙舒為主,先開口問道:“不知吳王派大人前來,有何貴幹?”諸葛恪笑答道:“吳王得聞將軍興兵北伐,故使下官前來恭賀將軍旗開得勝。”趙舒哈哈笑道:“吳王曾數次派使者約會本將軍出兵,隻是蜀中糧草轉運不便,直到現在才出兵相助,實在慚愧。”
“將軍哪裏話。”諸葛恪急忙道:“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將軍自漢中出兵,先占隴西,再取長安,最後攻克洛陽,大軍疲憊,糧草不繼,自該休整些時候。”趙舒隻道孫權這些派人前來,是要興師問罪,責怪自己不顧同盟之誼,不肯出兵呼應,現在聽諸葛恪這樣說話,也隻好跟著笑道:“多謝吳王體諒。”
“一家人不說兩家話。”諸葛恪正色道:“吳王體諒將軍難處,也希望將軍能體諒我東吳將士的難處。征戰一年,前方將士早疲憊不堪,孫桓將軍上書吳王,請求暫且休戰。吳王顧念同盟之誼,所以才派下官來與將軍商議此事。不知將軍覺得如何?”
這幾句話出口,趙舒便明白其意。孫權深恨自己不肯按約出兵,非等到東吳與曹魏兩軍都疲憊的時候,才出來想獲取漁翁之利。東吳群臣又不是傻子,豈能看不出趙舒的用心?十萬大軍辛苦征戰一年,倒頭來便宜全讓趙舒一個人占了,孫權怎麼能甘心?至於孫桓上書等等,不過是些借口罷了。現在曹魏雖然局勢緊張,但如果東吳撤出戰鬥,憑借蜀漢一國之力,與曹植手下數十萬大軍較量,未必就能占到便宜。趙舒不得不暗自苦笑,江東多才俊,沒有人誰傻到替人作嫁。抬眼看著諸葛恪,趙舒又心中一動,孫權如果當真要退兵,大概也就不會讓諸葛恪前來商量,必然是想要在自己口中得到些許諾,於是開口問道:“不知吳王是何打算?”
諸葛恪遂答道:“魏國曹植派使者前來吳下議和,願將我軍所占之地盡數割讓,群臣皆以為該暫時停戰。吳王仁得,體諒將士疾苦,也有心言和,隻是將軍恰巧此時出兵,吳王本著同盟之誼,又不願讓將軍孤軍作戰,所以十分為難。”
表麵上把話說的十分客氣,但言外之意,便是如果趙舒不能許下比曹魏更豐厚的好處,那東吳便要置身戰局之外。魏延在旁聽二人對話,早明白孫權的意思,乃高聲道:“如今我軍在此屯有精兵二十萬,剿滅曹魏,隻在眼前。貴軍既然已經疲憊,大可暫時休整,我軍自可取勝。”諸葛恪一聽這話,臉色頓時沉了下來,冷冷道:“既然魏將軍如此胸有成竹,倒是吳王多慮了,下官這便告辭。”
趙舒不會相信曹植肯派人以這樣的條件與東吳議和,但是東吳按兵不動,曹植肯定是求之不得,而對於漢軍來說,無疑是十分不利的。魏延樂觀,並不代表情勢真正樂觀,趙舒急忙開口道:“大人留步。”諸葛恪奉命而來,沒有達到目的,自然也不會當真離開,於是順勢停下,道:“大將軍既然有必勝之把握,我吳下兵馬何必來自討沒趣。”
魏延聽其言語無禮,又想發作,卻被趙舒眼色製止,笑對諸葛恪道:“從來戰局瞬息萬變,本將軍又豈有必勝之心?若吳侯本著同盟之意,有心相助,本將軍倒是有幾分淺見,可使漢吳大破曹魏。”說著便示意桓易將地圖取來,平防在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