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恪本是奉命來談判獲勝之後,雙方所占土地問題,但趙舒卻假意裝著不明白,開口討論兵事。軍略並非諸葛恪所長,也不知趙舒葫蘆裏麵究竟賣的什麼藥,隻好道:“還請將軍賜教。”趙舒謙遜一句,便指著地圖道:“現在漢吳再加上遼東公孫淵,共有三支兵馬齊攻曹魏,曹植縱有天大的本事,也分身乏術,無力支撐如此局麵。”諸葛恪並不是不知道現在曹魏的處境,明知在三路齊攻的情況之下,又加上曹植篡權,曹魏敗亡隻是時間問題,所以才以退兵為由,要挾趙舒,於是點頭道:“隻是我軍乃久戰之師,將士生怨,怕難以再繼。”
趙舒瞟了他一眼,假裝沒有聽見,又繼續道:“公孫淵自遼東起兵,攻占幽州非他莫屬。現在曹植主力大軍屯在青、兗二州於貴軍對峙,冀州守備相對比較空虛,我軍正可以優勢兵力推進。隻要貴軍能將曹植拖在兗州數月,本將軍有信心能打敗徐晃,啟時曹植不得不回援鄴城,吳王再起大軍隨後掩殺,則青州、兗州盡在吳王治下。”
這一席話說起來,與軍略沾不了多少邊,但確實是諸葛恪最想聽到的,言下之意,趙舒是要將青、兗二州讓與東吳。諸葛恪心下十分滿意,乃笑道:“將軍高見。隻是下官也有一策獻於將軍,不知將軍意下如何?”現在曹魏隻占五州之地,既然公孫淵起兵,幽州肯定要分給他,而剩下四州,趙舒將青、兗二州劃與東吳,條件已經是相當的優厚,可諸葛恪卻還不滿意。主要舒也不禁有幾分著惱,淡淡道:“大人請講。”
諸葛恪遂道:“徐晃坐鎮鄴城,彼乃曹魏名將,下官非是不相信將軍能夠取勝,隻是以為將軍不宜正麵強攻,徒損士卒。如今徐晃率並州大軍南下,將軍兵力遠勝於彼,何不使別將駐紮河內,牽製徐晃,而將軍自引大軍北上,先占並州。上黨、晉陽為將軍所有,則鄴城難守,曹植必然北退冀州。吳王再起傾國之兵北上,與將軍合攻冀州如何?”
趙舒聽完之後,不由暗自冷笑,看來孫權比自己想象的胃口要大,不僅想要青、兗二州,還想再分占部分冀州。魏延、桓易二人同樣覺得孫權的要求有些過分,都欲開口,卻聽趙舒道:“大人之議甚是。隻是此朝廷大事,本將軍不敢擅專,還需奏報陛下,方能定奪。”
蜀漢權柄皆在趙舒一人之手,所謂上奏朝廷,不過是推委之辭,諸葛恪淡笑道:“將軍不聞‘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戰事迫在眉睫,將軍卻還要千裏轉奏朝廷,空耗時日,貽誤戰機,豈是善策?”
“可是……”趙舒剛說出兩個字,諸葛恪卻又打斷道:“大將軍手掌數十萬雄兵,正該當機立斷。吳侯還要等下官回報,若是延誤了時日,吳王先行退兵,那下官也就無能為力了。”他是看穿趙舒不願意,也沒有把握單獨與曹魏交戰,所以步步緊逼,不肯退上。
“好。”趙舒不得已暫時答應下來,道:“就依大人之議。”諸葛恪這才放下心來,笑道:“將軍英明。”於是二人又商議些細節問題,就在這軍帳之中,由趙舒代表蜀漢,諸葛恪代表東吳孫權,訂下了共同攻打曹魏的盟約,約定曹魏破滅之後,東吳占青、兗州二州以及冀州高陽以東之地,而蜀漢隻取並州以及高陽以西的冀州。雖然看似簡單的盟約,卻一直商討到深夜才結束。這樣的密盟,並不適合鬧得人盡皆知,所以趙舒隻是命人簡單的準備些酒菜,就帳內四人淺飲幾倍,聊示慶祝。
次日諸葛恪便告辭回吳,趙舒親自帶諸將相送。到分別之時,趙舒突然笑問道:“本將軍心中一直存有疑惑,不知該不該問?”諸葛恪春風得意,笑答道:“將軍盡管開口。”趙舒便道:“不知吳王派遣大人前來交涉,底線究竟是什麼?”諸葛恪複笑道:“不瞞將軍,吳王隻言,得青、兗二州足矣。”趙舒也跟著笑道:“如此說來,大人此番為吳侯多爭得半個冀州,豈非立有大功?”諸葛恪道:“還得多謝大將軍慷慨。”二人於是揮手作別。
看著諸葛恪遠去的背影,桓易打馬上前,低聲道:“此人倒是不可小覷。”趙舒卻含笑道:“易簡可聽過這樣的一句話?‘聰明反被聰明誤’。”說著便勒馬回營,絲毫不以多虧了半個冀州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