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將在孫桓帳中聚會的時候,諸葛恪也在孫權的帳中,與眾人不一樣的卻是,他正在天花亂墜地吹噓著這次征戰將會大獲全勝。在趙舒起兵之後,孫權勃然大怒,本來想將諸葛恪斬首滅族。可是諸葛恪卻先光著上身,背著荊條,趴在宮門之外請罪。畢竟是多日寵信之人,隻跪了一日一夜,孫權便命其入內。諸葛恪便仗著那根三寸不爛之舌,把自己的性命保全下來。其實諸葛恪本就沒有與趙舒勾結,也更不知道勸說孫權稱帝之後,趙舒便會出兵。在他的小算盤裏,隻是想著擁立大功,以及排除陸遜這個“異己”。卻哪裏曉得,任他奸似鬼,總還是喝了趙舒的洗腳水。
如果諸葛恪僅僅是想保全性命,那就罷了。隻可惜人都是貪心不足,得以活命之後,諸葛恪卻又想再次像以前那般獲得孫權的寵信。他跟隨孫權日久,對孫權的脾性已是了如指掌,知道孫權斷斷不會這麼輕易地咽下這口氣。於是又慫恿孫權出兵,與趙舒決戰。在諸葛恪看來,吳軍在對曹魏的戰場上連戰連勝,必然是士氣如虹,銳不可檔。如果再能與曹植聯手,打敗趙舒並不是件難事。而孫權此時也正好恨趙舒恨得咬牙切齒,當即下令親征,要與趙舒一決雌雄。
諸葛恪不懂軍略,卻知道順著孫權的心意說話,眼看就要與漢軍正麵接觸,他便忙著趕來先向孫權說些奉承話。孫權坐在龍榻上,滿意地聽著諸葛恪的話,雖然他一生多次帶兵打仗,但這一次卻意義非凡。不隻是東吳立國以來的第一仗,也是他稱帝以後的第一仗,隻能成功,不能失敗。所以諸葛恪的話,聽在耳朵裏麵是相當受用的。
趙舒,這個並不陌生的名字。若不是他背信棄義,興兵來犯,孫權倒真願意按著昔日的盟約,各守疆界,這個人確實是個難惹的角色。隻可惜趙舒貪欲太大,居然當真敢起兵前來,雖然偷襲得手,但是現在自己手中有著二十萬精兵,難道還懼他不成?想著不久之後的大戰,孫權臉上不由地露出一絲笑意。此戰成功之後,天下都將是孫氏的。聽慣了諸葛恪的好話,孫權的心中似乎也認定,這一戰吳軍必勝,而趙舒必敗。
然後事實總是殘酷的,孫權的美夢還沒有作完,外麵的喊殺聲卻將它打斷。“怎麼回事?”諸葛恪匆匆跑出帳外,又連滾帶爬地跑了進來,結結巴巴地道:“陛下,北麵營寨起火了。好象是漢軍前來劫營。”
“怎麼可能?”孫權霍然起身,怒罵道:“準是哪個營中不小心走失了火種。傳令下去,三軍不可慌亂,但有謠言迷惑軍心者斬。”諸葛恪還沒有將這道旨意傳達出去,外麵卻早進來一名侍衛,跪拜道:“啟稟陛下,毋丘儉反了,就在營中放起火來,與漢軍呼應。孫都督正帶兵抵禦,請陛下先行出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