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地經濟的快速增長與品牌建設有著密切的關係。在中國名牌戰略推進委員會評選出的2001~2004年4年的547個中國名牌產品中,珠三角和長三角兩地共有226個,占全國的41.3%。由此表明兩地的品牌建設走在了全國前列,比較兩地的品牌資產生成情況,從中可以看到兩地存在的相同與差異之處。
1.珠三角和長三角品牌資產生成的相似性分析。
(1)國家級優秀品牌產品的覆蓋率均較高,占全國的比重較大。四年來,珠三角的98個馳名品牌分布在43個行業,涉及行業占全國的45.3%;長三角的128個馳名品牌分布在60個行業,涉及的行業占全國所有95個行業的63.2%;兩經濟區的馳名品牌覆蓋了全國95個行業中的75個。
(2)國產品牌都存在相當程度的流失現象。我國的很多國有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經常會麵臨諸多問題,如體製問題、資金短缺、包袱過重等。當它們在經營上麵臨重大困難的時候,外企則乘虛而入,用國外的牌子換掉國內的牌子,從而削弱國內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比如長三角地區南京的加佳企業,是年產8萬噸以上的洗衣粉廠,但隨著合資的進行,原來的品牌正逐步被“碧浪”、“奧妙”等品牌取代。有些企業合資後,原有的品牌雖還存在,但被國外的品牌所壓製,市場份額大大減少。
(3)假冒馳名品牌的偽劣商品層出不窮,使品牌的發展受到嚴重影響。雖然近幾年來打假力度不斷加大,但市場假冒品牌現象仍然較為猖獗。例如,深圳市森雅精品製造有限公司1994年進入禮品行業,積極打造自己的品牌,當其品牌占有一定市場之後就出現了仿冒的偽劣產品,極大地阻礙了品牌的發展。除此之外,一些經營者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在商品或其包裝上做虛假標識,傍用國外或國內一流名牌的影響力來打開銷路,使消費者誤認為是國外產品,造成消費者誤認誤購。國內一些企業急功近利,對打造自己的品牌缺乏信心,同時缺乏資金實力,就會采取“借棵大樹來乘涼”的做法。據了解,各種稱呼的華倫天奴在國內多達120多個,而實際上,該品牌的頂級名稱隻有3個。這些行為都使名牌的發展受到很大的影響。
(4)國內頂級品牌的價值和競爭力與國際上的優秀品牌相比差距較大。美國《商業周刊》在新一期的雜誌中公布了2004年全球最具價值的100個品牌,其中美國品牌占多數,中國品牌無緣上榜。與國際優秀品牌相比,兩地大多數馳名品牌的檔次和質量都處於中等水平,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科技產品不多,生產規模、技術水平也有較大差距。雖兩地相當多的企業在和國際大公司搶市場時,在渠道和終端等方麵下了很大功夫,以彌補品牌拉力的不足。但從長遠來看,更應花大力氣建設有核心競爭力的民族品牌,這才是我國企業發展壯大的有力保證。
2.珠三角和長三角品牌資產生成的差異性分析。
(1)兩地政府對品牌建設都十分關注,但在支持方式上存在一些差異。
珠三角政府對企業在品牌建設上給予了相當大的物質支持。自2003年起,廣東省特地從財政每年撥出幾千萬元用於對品牌經營突出者的獎勵。每個獲得“中國名牌”產品稱號的企業可獲得100萬元獎勵,再加上各市區10萬~100萬元不等的“追賞”,獲得一個“中國名牌”,企業就能拿到兩三百萬元的獎勵……
與廣東省對優秀品牌企業的獎勵相比,某些珠三角城市設立的獎金更為豐厚。中山市政府表彰榮獲2002年度中國名牌產品和廣東省名牌產品稱號的企業,總獎金額高達1000萬元。其中,榮獲2002年中國名牌產品企業的中山華帝燃具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山市櫻雪燃氣具有限公司分別獲150萬元現金大獎。深圳市也設重獎,2003年獲得“中國名牌”產品稱號的9家企業的10個名牌產品分別獲得100萬元重獎。
相對於珠三角物質支持而言,長三角政府更關注於創建有利於品牌發展的健康環境,各省市政府聯合建立起了區域內的名牌產品異地免檢製度。以往隻有國家級名牌產品才能在各地免於各種形式的監督檢查,省級名牌產品隻在本地免檢,但在2003年12月中旬,江蘇、上海、浙江三省市質監部門共同建立了區域內名牌產品免檢製度、產品質量監督檢查結果通報和檢查後處理協查製度、省級質檢報告和質檢機構考核人員互認製度。這項跨省市的名牌產品異地免檢製度為國內首推,從2004年1月1日起在長三角範圍內正式實施。
同時,這三省市政府質監部門還建立了長三角品牌保護打假工作協作網,以加強對假冒偽劣產品的打擊力度。如果上海消費者在江蘇買到了偽劣商品,或者浙江客人在上海購買的產品有質量問題,隻要撥通12365投訴舉報電話,就可以通過三省市質監部門的內部信息傳遞係統異地投訴、異地解決,實現跨省維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