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低調做領導是一種大智慧(3 / 3)

在社交方麵,內向性格與外向性格相比則有更多的消極因素。例如,內向性格的人不喜歡把自己的悲歡告訴別人,他們寧願獨自去承受或享受,這就容易進入激情狀態,導致意識的控製作用降低,使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製,不能正確評價或控製自己的行為。

要使內向性格逐漸變得外向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著手:

一要積極適應和改造環境。環境作用於人,會使人的性格發生改變。我們要正確對待環境條件,使我們的性格不論在任何環境條件下,都能得到良好的塑造。性格內向的人可以多參加一些集體活動,主動與別人接觸。

二要自我調節並解決心理衝突。內向性格的人常常把痛苦、煩惱統統悶在心中,時間越長,性格就會變得越內向。因此,要學會宣泄,把苦悶向他人談一談,把它排出體外,使心情變得輕鬆、愉快。

三要培養多方麵的興趣和愛好。興趣廣則交際廣,同時還能學到許多知識,培養多方麵的興趣和愛好,培養出多種才能,有益於活潑性格的形成和發展。

方法之五:克服由於生活經曆方麵所造成的自卑心理。

人們在遭受挫折後,可能會產生各種反應,或反抗,或妥協,或固執。有的人由於感受性強、耐受性弱,挫折就會給他們以沉重的打擊,從而使他們變得自卑起來。

當你在交往中,受到別人的冷落和嘲諷時,不要回避,不要氣餒,要冷靜地分析失敗的原因,采取積極的態度,用笑臉去迎擊悲慘的厄運,用自信和勇氣承受所遭到的不幸。

一定要樹立這樣的信念:痛苦這把利刃,一方麵割破了我們的心,使我們的心裏流血;另一方麵也開掘出了新的希望源泉,使我們滿懷信心地從頭做起,做一個心理平衡的低調者。

7.低調做人不是為懶惰找借口

很多人常常把失敗歸罪於自己命運不好,其實,如果自己能夠冷靜地觀察,就可以發現,自己還是能夠主宰命運的。堅強的人決不會因為環境對自己不利就垂頭喪氣,喪失鬥誌,盡管他在外表上似乎無所動容;隻有那些優柔寡斷、懶惰的人才會在外力的阻擋之下低頭、退縮,改變自己的意誌和目標。而真正低調做人的朋友一定有著自己的方向,並為此不懈地付出努力。

也許你曾經多次看到過在外力阻擋之下喪失了鬥誌的人。比如,我們可以經常看見這樣一些人,他們有很好的天賦,既聰明又能幹,才華橫溢。在我們看來,他們極可能會有些成就的,當初他們也以為自己是可以成就功業的。但是到後來,其中有的人青雲直上,發揮了自己的專長,有的人卻相反。

“為什麼?”我們常常這樣問。探究其中的原因,我們發現許多人都是太懶散,他們認為來日方長,反正有的是時間,加上自己的聰明才智,不成功是不可能的。

可是,懶散會成為習慣,他們慢慢地安於懶散安逸的生活,他們那點可貴的天賦就在棄置不用之下生鏽或發黴了。當別人還在為他們感到可惜的時候,他們卻早已忘記自己是可能會有所成就的了。有些人辜負了他們自己優越的天賦,就是因為他們自認為非常聰明。他們看不起埋頭苦幹的人,取笑那想走上成功之路的人們是傻瓜。

在這些“聰明”人想來:一樣拿薪水,一樣吃飯穿衣、娶妻生子,少付出一些力氣,老板也不會罵我,更不會開除我。你們那樣兢兢業業,又是何苦來呢?

可是,他們不清楚,他們對上司交代容易,維持生活也絕對不困難,然而如何才能向自己的生命交代,才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責任和最大的課題。

有些人離他的目標越走越遠,是因為他的舵把得不是很穩,所以很容易經受不住潮水的衝擊,跟著風向隨波逐流。他們自己沒有堅決向自己目標進行的魄力,一生都是在遷就外界環境。結果,他們就被環境淹沒、沉落下去了!

不要做“聰明”的傻瓜!在一部美國西部電影裏,有一句對白是這樣說的:“苦幹近乎愚蠢。”可是,事實證明,隻有近乎愚蠢的苦幹的人才能拯救他們自己和別人。隻有苦幹的人才可以真正顯出他的聰明和才幹。

美國哲學家和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說過,幾乎沒有人在處理問題和對付生活的挑戰時能發揮自身潛能的10%以上。

自詹姆斯以後,其他人也說了本質上類似的話。盡管各人對比例數的說法有所不同,但幾乎沒人對此觀點持有異議。也許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未曾使用的潛能構成了比情緒障礙更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因為這一問題更加廣泛。

馬斯洛認為,心理學中通常所謂的常態“其實是一般人的病理心理,隻不過它們太平凡,太廣泛,以至於我們平時甚至沒有注意到它們。”你將會看到,許多當事人除了有嚴重程度不等的生活問題外,可能同時也是這種常人具有的、自我施加的病理心理的長期受害者。

惰性的來源很多,其範圍可以從純粹的懶惰到使人束手自縛的恐懼。在你試圖幫助當事人的時候,你將遇到各種麵目的惰性。我們不必從很廣的範圍中尋找惰性,我們大部分人都可以從自己的身邊去尋找惰性。

我們不應該過於匆忙地對當事人的惰性大加撻伐,惰性滲透在生活中,而且是使個人、組織和機構不斷陷在常人病理心理中的主要機製之一。

有一個身為數家公司顧問的人,曾談到一家大型企業,他與該企業的高級經理一起研究改變場地的事。他們一起合作得不錯:識別、確定關鍵問題;確立目標,形成策略,起草計劃。他表示滿意,於是告辭了。

幾個月後他回去看看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但是,那裏麵目依舊,從總裁到工人,沒人按計劃行事。經理們就有點不好意思,給出了人人都會說的理由——太忙,其他事情插上來了;與其他人接觸不上,碰上了麻煩。而這還算是一個相當成功的公司,從這裏不難看出懶散習慣多麼普遍。

因此,你要設法從自己的精神懶惰中“驚醒”。最初,你可以慢慢地動,然後加速,直到你完全實現對意識的控製為止。在開始的時候,無論運動是多麼的困難,你都必須堅持。隻要有堅毅的精神,成功就會到來。

凡是具有堅毅精神的人,似乎都享有不會失敗的保險。不論他們曾經失敗過多少次,最終都能實現預定目標。這會使人覺得好像有一個看不見的神人,他總是用各種令人沮喪的失敗來考驗人們。

那些失敗後能再爬起來的人總能成功;而經不起考驗的人,則無法獲得成功。凡是經得起考驗的人,都會因為他的毅力而獲得豐厚的報酬。他們能夠實現自己所追求的任何目標,並獲得比物質報酬更為重要的東西——幸福,智慧。

為了克服懈怠懶散的習慣,你要學會去做一個“計劃師”。凡是可以稱得起所謂“計劃師”的人,大概都是喜好做事的人。然而,他們之所以喜好做事,是由於沒有那些麻煩的或不愉快的事情纏著他,他早將那些事情除去了。

懶惰的人大都在延宕著不愉快的事情。他們老扮著忙碌的樣子,以此作為怠慢工作的借口。

“真是令人頭痛的工作。”總這樣感歎的人,常常漫不經心,很容易把不愉快的事情拖延、擱置下去。以立普東紅茶而馳名的沙曼斯,在他的桌前總掛著“以工作為樂趣”的條幅。他能如此身體力行,是因為沒有堆積討厭的工作。

將不愉快的事情,以“暫緩”的名目擱置於抽屜中,那會後患無窮的。

國際金錢記錄機公司的創立者約翰·H·巴達遜看見一個素質優秀的員工作進行得很不順利,成績逐漸下降,他覺得很擔心。

有一天傍晚,巴達遜把那職員辦公桌抽屜中的全部東西都堆在桌上,他在那堆積如山還沒有完成的文件上,放置了一張紙條,潦草地寫道:“你要把抽屜中不樂意辦的事情,盡快處理完畢。我們公司是經營事業的,並非殯儀館。”

一定要注意,延宕並擱置不愉快的工作,最終很可能會放棄它。日積月累,就會使人喪失意誌。因拖延了不樂意辦的事情而陷於心煩意亂的人,對其他事情也不能做有效的處理。將最厭惡的事情列於每日時間表的最前頭吧!那將是做當天工作最切實的方法。

做一個勤奮而又謙虛的人吧。

8.低調做人是高處的平和

不能不說,低調做人是一種境界,它是經過相當的磨煉和修養而達到的。進入這種境界後,就像登上了高山之後,站在山頂的平地上,高大而又平凡。

日本有個白隱禪師,他的故事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其中台灣著名作家林新居撰寫的《就是這樣嗎?》頗為感人。

該書講的是有一對夫婦,在住處附近開了一家食品店,家裏有一個漂亮的女兒。無意間,夫婦倆發現女兒的肚子無緣無故地大起來。

這種見不得人的事,使得她的父母震怒異常!在父母的一再逼問下,她終於吞吞吐吐地說出“白隱”兩字。

她的父母怒不可遢地去找白隱理論,但這位大師不置可否,隻若無其事地答道:“就是這樣嗎?”孩子生下來後,就被送給白隱。此時,他的名譽雖已掃地,但他並不以為然,隻是非常細心地照顧孩子。

他向鄰居乞求嬰兒所需的奶水和其他用品,雖不免橫遭白眼,或是冷嘲熱諷,他總是處之泰然,仿佛他是受托撫養別人的孩子一般。

事隔一年後,這位沒有結婚的媽媽,終於不忍心再欺瞞下去了。

她老老實實地向父母吐露真情:孩子的生父是在魚市工作的一名青年。

她的父母立即將她帶到白隱那裏,向他道歉,請他原諒,並將孩子帶回。

白隱仍然是淡然如水,他隻是在交回孩子的時候,輕聲說道:“就是這樣嗎?”仿佛不曾發生過什麼事;即使有,也隻像微風吹過耳畔,霎時即逝。

白隱為了給鄰居的女兒以生存的機會和空間,代人受過,犧牲了為自己洗刷清白的機會,受到人們的冷嘲熱諷。但是他始終處之泰然,“就是這樣嗎?”這平平淡淡的一句話,就是對“寵辱不驚”最好的解釋,反映了白隱的修養之高,道德之美。

人要有經受成功、戰勝失敗的精神防線。成功了要時時記住,世上的任何一樣成功或榮譽,都依賴周圍的其他因素,絕非你一個人的功勞。

失敗了不要一蹶不振,隻要奮鬥了,拚搏了,就可以無愧地對自己說:“天空沒有留下我的痕跡,但我已飛過。”(泰戈爾語)這樣就會贏得一個廣闊的心靈空間,得而不喜,失而不憂,把握自我,超越自己。

人生無坦途,在漫長的道路上,誰都難免要遇上厄運和不幸。人類科學史上的巨人愛因斯坦,在報考瑞士聯邦工藝學校時,竟因三科不及格落榜,被人恥笑為“低能兒”。小澤征爾這位被譽為“東方卡拉揚”的日本著名指揮家,在初出茅廬的一次指揮演出中,曾被中途“轟”下場來,緊接著又被解聘。為什麼厄運沒有摧垮他們?因為在他們眼裏始終把屈辱看作是人生的軌跡。是人生的一種磨煉。假如他們沒有當時的厄運和無奈,也許就沒有日後絢麗多彩的人生。

19世紀中葉,美國有個叫菲爾德的實業家,率領工程人員,要用海底電纜把“歐美兩個大陸連接起來”。為此,他成為美國當時最受尊敬的人,被譽為“兩個世界的統一者”。在舉行盛大的接通典禮上,剛被接通的電纜傳送信號突然中斷,人們的歡呼聲變為憤怒的狂濤,都罵他是“騙子”、“白癡”。可是菲爾德對於這些毀譽隻是淡淡地一笑。他不作解釋,隻管埋頭苦幹,經過幾年的努力,最終通過海底電纜架起了歐美大陸之橋。在慶典會上,他沒上貴賓台,隻遠遠地站在人群中觀看。

菲爾德不僅是“兩個世界的統一者”,而且是一個理性的戰勝者。當他遇到難以忍受的厄運時,通過自我心理調節,然後作出正確的選擇,從而在實際行為上顯示出強烈的意誌力和自持力,這就是一種理性的自我完善。

世上有許多事情的確是難以預料的,成功伴著失敗,失敗伴著成功,人本來就是失敗與成功的統一體。人的一生,有如簇簇繁花,既有紅火耀眼之時,也有暗淡蕭條之日。麵對成功或榮譽,要像菲爾德那樣,不要狂喜,也不要盛氣淩人,把功名利祿看輕些,看淡些;麵對挫折或失敗,要像愛因斯坦、小澤征爾那樣,不要憂悲,也不要自暴自棄,把厄運羞辱看遠些,看開些,逐漸進入高標處世,低調做人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