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旅途中,難免會有艱難險阻。遇到荊棘不妨緩行,遇到河流不妨泅渡,而遇到重壓不妨低身而過。低調做人是處世的真言,成功的法寶。它就像一座堅固的房屋,把嫉妒的目光、陰險的心思,危險的殺機都擋在門外,保護你不受外界的傷害。而且,它還會幫你看清五光十色的世界,讓你在人生之路上做出明智的選擇。
1.難得糊塗真聰明
鄭板橋的一句“難得糊塗”流傳至今,成為眾多人的座右銘。任何事情,拿得起放得下,堪稱悟透了人生。聰明的人往往拿得起放不下,身枯力竭仍在拚命。難得糊塗,方是人生佳境。凡事較真的人,往往會輸得比較慘。
王先生去表妹家做客,表妹未歸,王先生就和表妹夫小朱先聊起來。一會兒,門開了,表妹氣嘟嘟地走進門,臉上陰得很重。皮包往沙發上一摔,坐在那兒,悶不吭氣。
“怎麼了?”小朱輕聲細氣地靠近。
“怎麼了?”表妹別過臉去:問你自己!
“你今天真是讓我丟夠了臉,當著一大堆同事的麵,我真想找個洞鑽進去。”表妹氣惱地說。
小朱一臉不解地問:“我跟我們處長到你公司參觀,怎麼會丟你的臉呢?正因為我是處長麵前的紅人,他才會帶我去,他怎麼不帶別人呢?而且,你要想想,處長不去別的廠參觀,為什麼專找你們工廠,還不是我介紹的?你們工廠,從上到下,如果做成這筆生意,應該感謝我,也就是感謝你才對,怎麼反而說讓你丟臉呢?”
表妹聽了這話,小臉更加麵若冰霜,說:“當然丟臉!你還沒去,我就跟老板和同事說了,說你是同係的師兄、高材生,也是這方麵的專家……可是呢?你看你那個熊樣。你跟在你們處長旁邊,一副一問三不知的樣子,明明你最懂的技術,根本可以由你介紹,你為什麼不說話,還不斷問你處長。他懂個屁!”
“他懂個屁?”小朱停一下,和王先生相視而笑,王先生走過拍拍表妹的肩說:“他也是學這個的,就算過時了,他總是處長啊!”
“他總是處長啊!”這句話道出了真諦。
這個以幕僚姿態站在長官身後,不顯示自己的小朱,懂得了做人的三味。
如果處長完全是外行,由內行代為解說,絕對是當然的事。但是,當自己的主管也是內行人的時候,搶在前麵說話,不但是搶風頭,而且表現了“我比你內行”的氣勢。
在這個時候,最聰明也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裝糊塗了,把功勞在不知不覺中讓給上司,這樣的糊塗才是真聰明。
韓熙載字叔言,濰州北海(今山東濰坊)人。出身豪族,詩文書畫、音樂無不通曉,後唐末年同光年間登進士第,後逃往南方避亂,曾任中書侍郎、光政殿學士承旨等官。他博學多才,寫得一手好文章。
早在李煜的父親李璟在位時,韓熙載就因為其出色的才能受到了重用,麵對北方的戰亂,他力勸李璟勵精圖治,出兵中原,統一天下。然而生性懦弱的李璟除了和馮延巳等人,在君臣之間你誇獎我“小樓吹徹玉笙寒”意境優美,我誇獎你“吹皺一池春水”構思奇巧之外,毫無雄心壯誌來完成統一天下的曆史使命,韓熙載陷入了壯誌未酬的困境中。
不久李璟死去,後主李煜繼位。這曾經給早已意灰心冷的韓熙載點燃過理想的希望之火,但是很快詩詞歌舞代替了刀劍斧戟,舞榭歌台代替了雄兵百萬。君王與美人調情的談笑風生刺破了韓熙載最後一點政治希望。
韓熙載已經看到了南唐國勢日衰的曆史必然,麵對這樣的殘局,縱使是孔明在世,也無力挽回,但是他畢竟沒有孔明的執著,再加上朝中那些小人的排擠,於是他辭去了宰相的職位。然而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韓熙載敏銳地感覺到李後主已經悄悄地把猜疑的利劍架在了他的脖子上。
為了迷惑李後主以保全自己,他一反正直敢諫的常態,假裝成一個沉湎於酒色歌舞之中,已與南唐其他大臣同流合汙的庸碌之輩。他請了長假,在戚家山“養屙”,成天與四十多個姬妾談笑取樂。他領到俸祿後,盡數散發給這些妻妾,然後再穿著破衣衫,挎著破籃子,到各姬妾的院子中去乞討,以博一笑。由於他對姬妾不加管束,由其來去,弄得滿城人都以為他是個胸無大誌,不問國事,成天圍著女人轉的昏官。朝中大臣也以此為話題取笑他。
李後主雖有所耳聞,還是不很放心,便派著名畫家顧閎中到韓府探察。顧閎中到韓家,看到他正擁著妻妾歌女宴飲取樂。回家後,便畫了一幅畫,用五個場麵勾畫出韓熙載當晚的活動情況,這便是著名的《韓熙載夜宴圖》。可是李後主看了這幅畫後,發現他的眉宇之間充滿著隱憂與沉思,而他是在用宴會、歌舞掩蓋其政治抱負,於是決定將韓熙載逐出京城。這時,韓熙載上表請罪,苦苦哀求從輕發落,留在金陵養老。李後主見他語言悲切,也看到他確實老了,掀不起大風大浪,就取消了將他發配南方的命令。韓熙載終於因病而死。李後主聽到韓熙載的死訊後,心中非常高興,卻假惺惺地哭著說:“可惜啊,韓熙載死了,我再也不可能提拔他當宰相了。”還裝模作樣地追封他為“右仆射同平章事”,諡號“文靖”。
韓熙載的糊塗使他逃離了橫死的結局。聰明人在處世時,要從心底裏不去管一些根本就攪不清的事態,難得糊塗,能保全地位,能幫助你升官發財,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聰明人。
2.有一種失敗叫“脾氣敗”
失敗有多種,其中一種就是因為控製不了自己的情緒和脾氣,意氣用事而導致的失敗。這種失敗,就是“脾氣敗”。一個人在怒火衝天,心瀾難平的時候,是很難做出理性的判斷,采取明智行動的,這就造成了不可避免的損失。
富蘭克林說過:“事情常常從憤怒開始,以羞辱結束。”人的心理就好似一麵湖水,波浪起伏的時候,無法清晰地映出任何景色,但是靜止不動的時候,就猶如一麵鏡子,不但能映出周圍的山巒樹木,甚至連天上的浮雲也能看得一清二楚。保持心境如水,才能清楚地洞察周圍情勢的變化,隨時做出敏銳的反應,以靜製勝。這是一種極高的修養,這種修養會使一個人時刻避免“脾氣敗”,從而踏平坎坷,消除災禍,轉敗為勝!如何避免脾氣敗是一門處世學問,脾氣暴躁,自製力差,不僅使自己心瀾難平,無法看清自己麵臨的問題,容易迷失自己,同時也可能因此而受人利用,給敵人以可乘之機。
1809年1月,拿破侖從西班牙戰事中抽身匆忙趕回巴黎,因為他剛接到間諜的一份密報——外交大臣塔裏蘭正在密謀反對他。一抵達巴黎,他立即召集所有大臣開會。會上,他心神不寧,坐立不安,含沙射影地點明塔裏蘭的密謀,但塔裏蘭卻安然坐在椅子上,沒有絲毫反應。
這時候,拿破侖控製不住自己的情緒,忽然逼近塔裏蘭說:“有些大臣恨不得我死掉!”但塔裏蘭依然不動聲色,隻是滿臉疑惑地看著他。
塔裏蘭的反應激怒了拿破侖,拿破侖終於忍無可忍了,他衝著塔裏蘭咆哮:“我賞賜你無數的財富,給你煊赫的地位,你竟然如此背叛我!你這個忘恩負義的東西,你什麼都不是,隻不過是穿著絲襪的一坨臭狗屎!”說完他憤憤地轉身離去了。
其他大臣麵麵相覷,不知所以,他們從來沒有見過拿破侖這樣怒氣衝天。會議室裏大臣們竊竊私語,討論拿破侖為何如此失態。塔裏蘭依然一副泰然自若的樣子,他慢慢地站起來,轉過身對其他大臣說:“真遺憾,各位紳士,如此偉大的人物竟然這樣沒禮貌。”
皇帝的失態和塔裏蘭的鎮靜自若像瘟疫一樣在人們中間傳播開來,拿破侖的威望逐漸降低了,公眾的輿論開始支持塔裏蘭。
拿破侖在壓力下失去冷靜,任由脾氣爆發,人們開始感到他已經走下坡路了。如同塔裏蘭事後預言:“這是結束的開端。”
火氣大,愛發脾氣,實際上是一種敵意和憤怒的心態。當人們的主觀願望與客觀現實相悖時就會產生這種消極的情緒反應。
拿破侖是一個容易發怒的人,塔裏蘭對拿破侖的這個缺點非常了解,他這樣做正是為了激起拿破侖的怒氣,使他情緒失控,讓他在大臣們麵前失態,失去作為一個領導的權威。塔裏蘭成功了,後來的事實證明,這種負麵效果確實影響了人們對拿破侖的支持。
無論何時,都要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和脾氣,當我們對生活的失敗大發脾氣的時候,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沉穩和堅毅,就容易迷失自己。性格急躁,脾氣暴躁,會給我們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麻煩,甚至會使我們走向失敗。
不急不躁、不怨天尤人、不輕易發怒是良好的品質,一個做事光明磊落、生氣蓬勃、令人愉悅的人,到處受歡迎。自製力強、冷靜沉著的人往往比焦慮萬分的人更容易應付各種困難、解決各種矛盾。
有一天,一個脾氣暴躁的人闖入了惠靈頓公爵的書房,他一進門就氣勢逼人:“我叫亞玻倫,有人派我來刺殺你。”
公爵非常平靜地回答:“刺殺我?是嗎?真奇怪。”
刺客把話重複了一遍:“我是亞玻倫,有人派我來刺殺了你。”
“一定要在今天嗎?”
“他們倒沒有規定哪一天或者什麼時候,但是我必須完成任務。”
公爵做了一個很抱歉的手勢,說道:“那現在可不方便。我很忙——我有很多信要寫。你下次再來吧,我等著你,記住——下次進來之前別忘記敲門。”說完,他就低下頭繼續寫他的信。
公爵的從容、大度、鎮靜和嚴厲使刺客大為吃驚,他灰溜溜地走出去,再也沒有回來。
沉著冷靜是一個成功者麵對危機時應有的品格,自製是剛毅的本質,能夠支配自我,控製自己的脾氣和情緒,即使在死亡的關頭也能力挽狂瀾。
自製力強,不抱怨,不發脾氣,富有耐心的人往往充滿自信,更容易贏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一個無法控製自己的人既不能管理好自己的事務,也不能管理好別人的事務。他可能在缺乏教育和健康的條件下成功,但絕不可能在沒有自製力的情況下成功!
在賓夕法尼亞州的切斯特,有一個以耐心而出名的店主,他的店經營各種樣式的布匹綢緞。有個人想考驗考驗他的耐心,他來到店裏,一會兒要這種布料,一會兒要那種布料,挑來揀去,不是嫌做工不好,就是嫌顏色不夠鮮亮。店主一點都不惱怒,按照他的要求給他拿了幾十種不同款式和顏色的布料。折騰了半天,最後這個人終於磨磨蹭蹭地選了一種,還要店主裁成一美分大小。店主不動聲色地拿來一枚一美分的硬幣,照著硬幣的樣子心平氣和地裁出一塊塊布,裁完之後用紙包起來遞給了他。這個人終於認識到店主的耐心,非常欽佩,回去之後逢人便說,這個店的美名也在城裏傳播開來,結果大家都來他的店裏買布料,店主的生意越來越興隆。
自製是性格的靈魂。每個人都會有脾氣,但是無論是誰,隻要能下定決心,決心就會為他的自製行為提供力量與後援。控製自己的情緒才能以不變應萬變,否則,將不可能取得任何有價值的進步。
3.有理也要讓三分
無理讓人難,得理也讓人那就更難了,當和別人競爭之時,我們常會自恃有理,據理力爭,決不罷休。殊不知,即使你有理,但是你的話可能已經傷害了對方,使他尷尬,下不了台,甚至惱羞成怒,這是人際交往的大忌。有理也要讓三分,對別人謙虛忍讓的同時,也會給自己創造更多的機會。
克裏斯托弗·雷恩爵士是英國17世紀著名的建築大師,他一生設計了很多有名的建築,西敏斯特市的市政大廳就是他的不朽傑作。1688年,雷恩爵士為西敏斯特市設計了這個富麗堂皇的市政廳。當時市長住在二樓,他不懂得建築的原理,看了設計圖之後,非常擔心三樓會掉下來,壓到他的辦公室。
於是,他要求雷恩再加兩根石柱作為支撐,加固房子的結構。雷恩很清楚市長的恐懼是杞人憂天,沒有什麼道理,但是他沒有同市長爭辯,也沒有跟他解釋其中的原理,而是按照市長的要求建造了兩根石柱,市長為此感激萬分,工程也得以順利進行。
多年以後,人們才發現這些石柱其實根本沒有頂到天花板。這位傑出的建築師為了滿足市長的要求,在他的設計中加了兩個並不起實際作用的石柱。他沒有跟市長爭辯,因為他知道爭辯是沒有用的,有可能還會激怒市長,使得整個建築工程無法進行,所有的設計都前功盡棄了。實際上多出來的兩個石柱並沒有影響到他的設計藝術,相反,當人們看到這兩根柱子沒有頂到天花板的時候,明白了他的苦心,更加讚賞他了。
有理也要讓人三分,隻要不是原則問題,凡事都要爭個對錯,比個高下,證明自己更聰明更正確,其實是沒有任何意義的。話多無用,行動則更有力得多。在雷恩的設計中,石柱隻是一個擺設,是虛假的,但是雙方都從中得到了滿足,市長可以鬆一口氣,不用擔心三樓掉下來砸到自己的辦公室,而後世也將會了解雷恩的設計是成功的,加建石柱其實並沒有必要。
在我們的生活中,矛盾無時不在,無處不有。但是,怎麼解決矛盾?這是最關鍵的問題,也是最難辦,最頭痛的事情。在與他人的矛盾中,有些人總是得理不饒人,非要證明自己才是對的,咄咄逼人,結果隻能把事情越弄越大,越弄越僵,最後無法收場。而懂得做人的人,懂得凡事讓三分,少說幾句,少爭無謂的“理”,再大的矛盾也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輕鬆解決。
1502年,偉大的藝術家米開朗其羅來到佛羅倫薩,他要用一塊別人認為已經無法使用的石頭雕出手持弓箭的年輕大衛。他的讚助人是當時的執政官索德裏尼。
工作進行了一段時間之後,雕像快要完成了,索德裏尼進入了工作室。他自以為是行家,在仔細地“品鑒”這項作品後,開始對這座雕像品頭論足。他站在這座大雕像的正下方說:“米開朗其羅,你的這個作品誠然是個傑作,很了不起,但它還是有一點缺陷,就是鼻子太大了。你來看看是不是?”
米開朗其羅知道索德裏尼沒有鑒賞水平,並且他得出這樣的結論是因為觀察的角度不正確。但是米開朗其羅什麼都沒有說,而是拿著工具,讓索德裏尼跟著他爬上支架。他在雕像鼻子的部位輕輕敲打,一邊敲打一邊讓手裏事先拿好的石屑一點一點掉下去,還不時問索德裏尼的意見,表麵上看起來他是按照索德裏尼的意見在修改,但事實上他根本沒有改動鼻子的任何地方。
經過幾分鍾後,他站到一邊,問道:“現在怎麼樣?”
索德裏尼端詳了半天,得意地微笑著回答道:“我比較喜歡現在這個樣子,更栩栩如生了,這才是最完美的藝術!”
很明顯是索德裏尼不對,但他是米開朗其羅的讚助人,米開朗其羅知道冒犯他沒有任何意義。如果他看不起自己的讚助人,跟他爭辯起來,最後可能會勝利。但結果是除了逞一時的口舌之快,不會有任何收獲,並且還可能因此而得罪這個讚助人,使自己麵臨資金短缺的困境,最後可能連這個雕塑都無法完成。他在口頭上忍讓,沒有據理力爭,但是並不是因此而對索德裏尼言聽計從,因為如果改變鼻子的形狀,很可能就毀了這件藝術品。對此,他的解決辦法是讓索德裏尼在無意中調整自己的視野——讓他靠近鼻子更近一點,而不是讓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有理也要讓三分,這是正確處理人際關係的一個好辦法。遇到矛盾,首先想著有理也要讓三分的道理,這就好辦多了。對方本來無理,卻要爭個高下,占個便宜,如果你讓人三分,他一拳打空,未免會有些心驚,細想起來也就不會如此計較了。
有些人總想在嘴巴上占便宜。有些人喜歡與人爭辯,有理要爭,沒理也要爭三分,即使是開玩笑也不肯以自己吃虧告終。不論國家大事,還是日常生活小事,一見對方有破綻,就死死抓住不放,非要讓對方敗下陣來不可。他們不知道得理讓人三分是更加高超的競爭之術,退一步天高地闊,讓三分心平氣和。
4.別把自己推到風口浪尖上
如果說,社會像一個大舞台,人生就像一出多姿多彩的戲劇,那麼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參與排演。其中最為吸引人的,當然就是那些站在前台的演員,他們的一顰一笑都能牽動眾人的目光,幾乎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這種站在前台的光輝,認為這才是值得追求的,但是,卻很少有人會認真思考一下,站在前台,在很多情況下會意味著什麼。
孟賁是秦武王手下的一名勇士,此人原是齊國人,勇力過人。據說有一次他在野外看見兩頭牛正在相鬥,他上前去用手把兩頭牛分開來。其中一頭牛聽勸,伏在地上不鬥了,另外一頭牛還要打。他大為惱火,左手按住牛頭,右手把牛角活生生地拔了出來,這頭牛當場斃命。
後來他聽說秦武王正在招納天下勇武之人,於是離開齊國去投奔秦國。這秦武王原也是個勇猛的人,重武好戰,常以鬥力為樂,凡是勇力過人者,他都提拔為將,置於身邊。見了孟賁自然另眼相看,很快就任命他為大將,與他手下的另外兩名勇將烏獲和任鄙享受一樣的待遇。孟賁也非常以自己的勇力而自豪。
公元前306年,秦武王采納了左丞相甘茂的計策,與魏國建立了秦魏共伐韓國的聯盟,而後用計攻占了趙國的軍事要地宜陽。秦軍占領宜陽後,周都洛陽門戶洞開。秦武王大喜,親自率領任鄙、孟賁等精兵強將要進入洛陽。周天子此時無力抵抗,隻好打開城門迎接秦武王進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