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低調做人是最有效的交際技巧(1 / 3)

所謂“人脈即金脈”,現代社會中的人際關係是成功之鏈上不可缺少的一環。要想朋友多且好,低調做人不可少。沒人喜歡趾高氣揚的人,沒人不渴望榮譽,贏得誇獎。這時,隻要你退兩步,讓三分,把七分榮譽送給朋友,三分利益讓給他人,你就會擁有一個龐大的人際關係網,成為社交圈中的“低調”明星了。

1.不要搶了別人的風頭

眾所周知,喜歡搶風頭的人是被大眾所厭惡和唾棄的,這樣的人即所謂不識時務,小人之舉。雖然愛出風頭,從某個尺度來說,是積極上進的表現,但是搶占別人的風頭,占據別人的功勞,或者說以己之心度他人之意,就不是善舉了。在別人還未把心思說出來之前,就把話說了,把事做了,一時自然會得到別人的讚賞,然而長此以往必定會遭他人的怨恨,因為你會讓別人覺得自己像個白癡,任何事情還需要別人代說、代辦,別人自然不會喜歡你,因此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做自己分內的事。

吳喜是個文人,曾任河東太守。他在任上秉公執法,性情寬厚,廣施仁政,很受人民愛戴,大家都稱他“吳河東”。

宋明帝劉彧剛奪得天下,因為是從侄兒劉子業手上搶來的,當時得位不正,所以四方不服,一上台就忙著應付各地造反兵馬,搞得焦頭爛額。

對付叛軍,需要大量的軍事人才。對有真本事的人來說,正是個出人頭地的好機會。吳喜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毛遂自薦,而且一出馬便立下了大功。

這一次,吳喜向劉彧自薦平亂,劉彧隻給了他三百兵馬。沒想到,吳喜一進入敵人的地盤,當地百姓一聽吳河東來!都望風歸順。

按道理講,劉彧剛即位,就得到這樣一位有勇有謀的大將,心中應該很高興才對,其實不然。因為吳喜行事上觸犯了劉彧的大忌,不但有功不賞,反而為自己種下了殺機!

問題出在吳喜出征時曾對劉彧說,抓到叛賊,不論首從,一律就地處死。劉彧嘴上不說什麼,心中卻暗暗叫好,心想正合我意。但吳喜輕易平定了叛亂後,生擒了76個叛將,除了當場斬殺17個首惡外,其餘全給赦免了。

在吳喜看來,他完全是一片仁心——對手已經被俘,能不殺就不殺,說不定還能給劉彧多爭取一些人才。可是,吳喜能輕易對付戰場上的敵人,卻摸不清劉彧的脾氣。劉彧是中國曆史上少見的刻薄寡恩的皇帝之一——專殺對他有功、有恩的人,為人極為殘忍無情。

劉彧想的是順我者未必昌,逆我者肯定亡,你不殺,就違背了我的意誌,何況,你未經我同意就赦免戰俘,也未免太善於積取人情了,這種人還能留嗎?果然,沒多久,劉彧就找了個借口,將吳喜賜死了!每個人都不喜歡他人的光芒蓋過自己,古代是這樣,現代也是如此。

朱小姐是江西某市人事局的一名職員。由於她近幾年工作十分勤奮,十分賣力,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人事局領導經過幾番討論研究,派她到市的某一區人事局做主任。

在她剛到區人事局當主任的幾個月當中,對自己的機遇和才能非常滿意。她覺得自己高高在上,不可一世,每天都使勁吹噓自己在工作中的成績,如何拚搏,如何受到上司的表揚等等。朋友們聽了之後非常不高興,都避之唯恐不及。這使得她百思不得其解。過了一段時間,她發現根本沒一個人再理她,雖然她仍是個主任,甚至連上麵的幾位局長都不願理她。她覺得自己活得很空虛,很孤獨,每天坐在辦公室裏唉聲歎氣,這一切讓一把手看在眼裏,於是用低調做人的道理開導了她一番。

從此江小姐開始很少談自己而多聽朋友說話,因為他們也有很多事情要說,把他們的成就說出來,遠比聽別人吹噓更令他們興奮。後來,每當她有時間與朋友閑聊的時候,她總是先請對方滔滔不絕地把他們的歡樂炫耀出來,與其分享,而隻是在對方問他的時候,才謙虛地說一下自己的成就。

就像吳喜,雖然請示劉彧過怎樣對待俘虜,得到支持後,以為劉彧就萬分信任他了,和他是一邊的。雖是出於好意,放了俘虜,為劉彧爭取人心,可劉彧卻不會這樣去想,心想就你小子愛出風頭,嘴上說是為我積人心,其實還不是想自己獲得名聲,要放也得由我劉彧來放啊。由此可見,別人的風頭是搶不得的,不要圖一時之快,要知道如此為之,危險正在向你靠近呢!

2.以平常心對待敵意

麵對心懷敵意的人,或許我們大部分人都會針鋒相對,予以反擊。人們總是在感歎人心險惡,世態炎涼,感歎人與人之間不好相處。但是要知道許多時候,絕大多數的人還是好的,至少是正常的。世界並不如我們所想的那樣到處充滿敵意,多數情況下,絕大多數人,他們對待你的態度取決於你對他們的態度。以平常心對待敵意是扭轉你與對方關係的關鍵。

如果對方是你的朋友,或者處在共同的利益之下,你們之間的緊張關係隻是暫時的,對方對你的敵意或許隻是嫉妒或某些方麵的不滿,這時候不要加劇這種嫉妒或不滿,使他向真正的敵方轉變,而要保持低調心態,以謙虛謹慎的態度去對待,化解你們之間並非原則性的矛盾。

春秋戰國時期,秦國比較強大,秦昭襄王一心要使趙國屈服,接連入侵趙國邊境,占了一些地方。藺相如隨同趙惠文王到秦地澠池赴會,在宴會上據理力爭,怒斥秦王,不但保證了趙王的安全,平安返回趙國,並且使趙國不受屈辱,立下了大功。趙惠文王因此十分信任藺相如,拜他為上卿,地位在大將廉頗之上。

廉頗曾經出生入死,為趙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很不服氣,私下對自己的門客說:“我是趙國大將,為國殺敵。藺相如有什麼了不起?憑著口舌之利倒爬到我頭上來了。哼!我見到藺相如,總要給他點顏色看看。”

這句話傳到藺相如耳朵裏,藺相如就裝病不去上朝。

有一天,藺相如帶著門客坐車出門,真是冤家路窄,很遠就瞧見廉頗的車馬迎麵而來。他吩咐車夫把馬車退到小巷裏去躲一躲,讓廉頗的車馬先過去。

藺相如手下的門客都憤憤不平,都認為藺相如不該這樣膽小怕事。

藺相如對他們說:“你們看廉將軍跟秦王相比,哪一個勢力大呢?”

他們說:“當然是秦王勢力大。”

藺相如說:“這就對了,天下的諸侯都怕秦王。為了保衛趙國,我就敢當麵責備他。怎麼我見了廉將軍反倒怕了呢。因為我想過,強大的秦國不敢來侵犯趙國,就因為有我和廉將軍兩人在。要是我們兩人不和,秦國知道了,就會趁機來侵犯趙國。就為了這個,我寧願忍讓點兒。”門客們都非常欽佩藺相如的寬容大度和卓識遠見。

不多久這件事傳到廉頗的耳朵裏,他覺得藺相如為國為民,胸懷如此廣闊,而自己卻為了一己之私,跟他作對,心裏非常羞愧,於是廉頗就裸著上身,背著荊條,來到藺相如的家裏去請罪。他見了藺相如說:“我是個粗人,見識少,氣量窄。哪兒知道您竟這麼容讓我,我實在沒臉來見您。請您責打我吧。”

藺相如連忙扶起廉頗,坦誠地說:“咱們兩個人都是趙國的大臣。將軍能體諒我,我已經萬分感激了,怎麼還來給我賠禮呢。”

兩個人都激動得流下了眼淚。從此以後,兩人就做了知心朋友。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負荊請罪”,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一直留傳至今,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美國有一位名叫巴森的所得稅顧問,因為一項9000美元賬目發生了問題,而與政府一位稅收稽查員爭論了一個小時。巴森先生認為這9000美元實際上是應收賬款中的一筆呆賬,永遠不會收上來,所以不應該征稅。“呆賬?胡說!”那位稽查員反駁說,“這稅非征不可。”

“這位稽查員非常冷漠、傲慢,而且很固執,”巴森先生回憶時說,“無論我與他講道理,還是擺事實,都沒有作用……我們越是辯論,他越是固執。所以,我決定不再費力與他辯論,而是改變話題,給他說些讚賞的動聽話。”

“我說,‘與你所要處理的其他重要而困難的事相比,我這件事簡直微不足道。我也曾研究過稅務問題,但那隻不過是書本上的死知識。而你的經驗和知識全都來自業務實踐。有時我真希望能有一份你這樣的工作。這種工作可以使我學到許多東西。請相信我的每句話都出自真心實意。’我說得非常認真。”

“於是,那位稅務稽查員在椅子上伸了伸背,向椅背上一靠,開始興奮地講起他的工作來。他告訴我,他發現過許多在稅務上巧妙舞弊的鬼花招。他的口氣逐漸變得友善起來;接著他又談起他的孩子來。臨走時,他告訴我說,他會再考慮考慮我的問題,並在幾天之內給我結果。”

“三天之後,他來我的辦公室,告訴我說,他已經決定不征收那9000美元的稅了。後來,他成了我的好朋友。”

低調對待敵意,用這樣的心態去對待敵人,在你的敵人成為你的朋友的同時,你也正在消滅你的敵人,這是對敵人更為高明的策略,不動刀槍,不費口舌,就為自己的事業鏟除了前進的障礙。

3.紫羅蘭把香味留在踩它的腳上

孔子說過:“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用“德”回報那些有恩於你,曾經幫助過你的人,這是做人最起碼的道德規範。而以德報怨則是一種更高的境界,用“德”來回報怨恨,寬容地對待你的敵人、仇家、對手,在非原則的問題上,以大局為重,你會得到人與人之間相互理解的喜悅,化幹戈為玉帛的喜悅,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喜悅。

在這個世界裏,我們各自走著自己的生命之路,但是要知道你並非躑躅獨行,在紛紛攘攘中,難免會有碰撞。如果睚眥必報,非但解決不了問題,撫平不了心中的創傷,而且隻能將雙方捆綁在無休止的爭吵戰車上。

兩人騎著馬一路同行,其中一人騎的是一匹國馬(所謂國馬,指的是平時養於民間,戰時由國家征用的馬),另一人騎的是一匹駿馬。一路行來,不知怎麼問事,駿馬咬傷了國馬的脖頸。國馬血流如注,但仍顯得若無其事,行走自如。後來,駿馬回到家中,草也不吃,水也不喝,渾身顫抖,像是生病了一樣。駿馬主人覺得它可能是因為咬傷國馬而羞愧,心想把國馬牽來,勸勸它就好了,於是去向國馬主人借來國馬。國馬牽來後,用鼻子親近駿馬,和駿馬同槽吃草料,不到一個時辰,駿馬就恢複如初了。

國馬被駿馬咬傷,沒有怒而回擊,而是以德報怨,從而避免了兩敗俱傷,這是一種明智的選擇,這就是寬容。在我們的生活中,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發生的絕不是這樣簡單的事。生活往往是紛繁複雜的,有時候,寬容不僅是兩個人之間的諒解,還牽涉到國與國之間的交往。

魏國邊境靠近楚國的地方有一個小縣。這一年,有一個叫宋就的人被派往這個小縣去做縣令。宋就到了這個小縣,勤政愛民,為百姓處理了很多棘手的問題。

兩國交界的地方有兩個村子,分別屬於魏國和楚國,村民們都喜歡種瓜。這一年春天,兩國的邊民都種下了瓜種。不巧這年春天,天氣比較幹旱,由於缺水,瓜苗長得很慢,有的甚至枯萎了。魏國的村民擔心再這樣旱下去會影響收成,就組織一些人,每天晚上到地裏挑水澆瓜。連續澆了幾天,魏國村民的瓜地裏,瓜苗長勢明顯好起來,比楚國村民種的瓜苗要高不少。

楚國村民看到魏國村民的瓜苗長得又快又好,非常嫉妒,於是有些人晚間便偷偷潛到魏國村民的瓜地裏去踩瓜秧,把魏國村民的瓜地糟蹋得不成樣子。

魏國村民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澆灌的瓜地變成這副模樣,知道肯定是楚國的村民做的手腳,非常氣憤地請宋就縣令為他們主持公道。村民們個個義憤填膺,說也要去踩楚國村民的瓜地,一報還一報。

宋縣令聽了村民的傾訴,忙請村民們坐下消消氣,然後對他們說:“我的看法是,你們最好不要去踩他們的瓜地。”

村民們氣憤已極,哪裏聽得進去,紛紛嚷道:“怎麼不行?怕他們不成!為什麼讓他們如此欺負我們,沒天理啊!”

宋縣令搖搖頭,耐心地說:“如果你們一定要去報複,剛開始可以解解心頭之恨,可是,然後呢?我想他們也不會善罷甘休的,如此下去,雙方互相破壞,到最後,誰都不會收獲一個瓜,得不償失啊。”

村民們問道:“這麼說,我們該怎麼做才好?”

宋縣令說:“你們每天晚上偷偷去幫他們澆瓜地,結果怎樣,相信你們不久就會自己就看到的。”

村民們隻好按宋縣令的意思去做。楚國的村民驚奇地發現,魏國村民不但不記恨,反倒天天幫他們澆瓜,慚愧得無地自容,派人到魏國這邊道歉,從此兩國村民你來我往,更加和睦。

這件事一傳十,十傳百,後來連楚國邊境的縣令也知道了,於是將此事上報楚王。楚王原本就對魏國虎視眈眈,聽了此事,深受觸動,甚覺不安,於是,主動與魏國修好,並派使者送去很多禮物,對魏國有如此好的官員和國民表示讚賞。

魏王見宋就為兩國的友好往來立了功,下令重重地賞賜宋就和他的百姓。

宋就用寬容來回報鄰國村民的怨恨,化解了兩村長期以來存在的矛盾,並且緩和了兩國的關係,可謂一舉而三得。

寬容是在處理非原則問題上的大度,隻要不是原則問題,遇事讓人三分,便可化幹戈為玉帛。實際上,用寬容去回報怨恨,在我們饒恕別人的同時,不但給了別人機會,也取得了別人的信任和尊敬,隻有這樣才能夠與他人和睦相處。由此可見,寬容乃是利人利己的最好處事之道。

寬容是人格魅力對別人的征服,如果為了顯示自己的強大和不好欺負,而遇事錙銖必較、劍拔弩張,除了能表現自己脾氣暴躁,是一介莽夫之外,什麼也證明不了。而寬容地對待你的敵人,不但可以化解他們對你的敵意,或許還有可能使他們成為你的朋友。

林肯總統對政敵素以寬容著稱,後來終於引起其他一些議員的不滿,議員說:“你不應該試圖和你的政敵交朋友,而應該消滅他們。”林肯微笑著回答:“當他們變成我的朋友的時候,難道我不正是在消滅我的敵人嗎?”多一些寬容,公開的對手或許就是我們潛在的朋友。

但是要記住,寬容絕非那種無原則的調和,寬容不是懦弱,不是無止境的遷就,不是對放縱、邪惡的默許,寬容絕非是金戈鐵馬的砍殺,看血流成河的快慰,它是用理智之手去撥動內心真、善、美的情感之弦,以克服短淺、狹隘、苛刻與冷酷。如同紫羅蘭把它的香味留在踩扁它的腳踝上,是人生一種豁達,也是一種看不見的幸福。

4.架子越大,朋友越少

為人處世高高在上,俯視眾人,會失去朋友,受到大家的唾棄,進而遠離你,眾叛親離;平易近人,不剛愎自用,才能得人心,得人心才能幹大事。在人際交往中,人們更容易喜歡那些和善、平易的人,架子太大,傲慢自恃,必定會敗得很淒慘。而為人位尊而不自矜,權重而不自傲,名顯不炫,功高不居,才會贏得眾人的榜樣,人心歸向。

袁術字公路,是司空袁逢的兒子,官至折衝校尉、虎賁中郎將。董卓進京,他逃到南陽;部將長沙太守孫堅殺掉南陽太守張谘,他便占據了南陽。

公元195年冬,獻帝東出潼關,其護衛隊伍被李傕、郭汜打敗,袁術以為時機已到,便召集手下人商議,表示要做皇帝。他對手下眾人說:“現在劉氏天下很虛弱,海內鼎沸。我家世代做高官,得到老百姓的歸附。我想應天順民,稱皇帝,不知諸君意下如何?”大家都不願表態,隻有主簿閻象認為時機不成熟。他說:“過去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尚且服侍殷朝,將軍勢力雖然不小,顯然不如周文王那樣強盛,漢室雖然微弱,還未像殷紂王那樣殘暴,就更不應該取而代之了。”袁術聽了,盡管心中不高興,見手下人這麼不熱心,隻好暫時作罷。

後來,袁術想取得一些人的支持,對前來投歸的張承說:“以我土地之廣,士民之眾,仿效漢高祖當皇帝不行嗎?”張承說:“這在於德,不在於強,如果有德,雖然開始實力不大,也可以興霸王之功,如果憑借勢力就稱帝,不合時宜,就要失掉群眾,想興盛是不可能的。”

袁術心裏很不高興,心想,老部下江東孫策總該支持自己吧,不料孫策給他寫信說:“董卓貪殘淫逸,驕奢橫暴,擅自廢立,天下的人都痛恨他,你怎能步他的後塵呢?”還說:“你家五代都是朝廷名臣,輔佐漢室,榮譽恩寵,沒有人能與之相比,理應效忠守節,報答王室,這是天下人所期望的。”袁術看罷,大失所望,還氣得生了一場病。

由於追求皇帝驕奢淫逸的生活,袁術把富庶的淮南地區糟蹋得殘破不堪。士兵不為他賣命,老百姓也不支持他,都紛紛逃走。左右部下也是離心離德,形成混亂狀態。對此,曹操問袁術那邊投過來的柯夔說:“聽說袁術軍中發生變亂,實有其事嗎?”何夔回答說:“袁術無信人順天之實,而望天人之助,這是不可以得誌於天下的。失道之主,親戚都背叛他,何況是左右部下!依我看,這變亂是事實。”曹操說:“為國失賢則亡,像你這樣的有用之材,袁術都不善用,發生變亂,不是很正常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