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叫小二上了一壺酒,一碟蠶豆,一碟炒花生,一碟豆腐幹,還有鹹蛋。劉秀斟了酒,勸鄧禹喝了兩杯,說道:“現在響午,也沒什麼肉,鄧禹兄莫怪。不過這些東西下酒也不錯。”鄧禹聞著酒香,深呼吸道:“好香的酒!有酒便好,有酒便好。我喜歡酒,對其他的不在乎!我從小就愛喝酒,寫詩要有酒才能寫出來!”
劉秀道:“鄧禹兄從小便是神童,十三歲便能寫詩,我甚為佩服。我愚鈍,今年已二十四了,對寫詩作對還隻是略懂一二,和鄧禹兄比起來差遠了。”
鄧禹道:“劉秀兄謙虛了,在酒店的辯論會我已輸給你,我們是各有所長。”劉秀道:“那辯論會隻是口舌之爭,真才實學我在鄧禹兄之下。”鄧禹道:“我這個人有個缺點,就是認死理。而劉秀兄你比我更能看透一件事,會變通,這個能力很重要,你注定是個不平凡之人。”
劉秀聽著感覺怪怪的,被一個小自己六歲的小孩說自己是個不平凡之人,自己該是開心還是好笑呢?便笑道:“孔子有言:三人行,必有我師。我們以後相互學習。”鄧禹道:“好,我們以後便是亦師亦友!”劉秀道:“好一個亦師亦友!來,鄧禹兄,我們幹一杯!”對飲後哈哈一笑道:“鄧禹兄,不知為何,我對你一見如故,你年齡雖小,但你的心智卻和我差不多,所以我們說起話來甚是投契!我不把你當小屁孩,你也莫把我當老人!”鄧禹道:“也隻有你能跟上我的心智,哈哈……古語有雲:話不投機,三句多。我們是酒逢知己,千杯少!來,幹!”劉秀哈哈一笑道:“好,爽快!幹!”
喝一杯後,劉秀問道:“鄧禹兄,你對兵法也頗有研究,說說你的高見。”
鄧禹道:“我什麼兵書都喜歡看,《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吳子兵法》《六韜》《尉繚子》《兵跡》《武編》《兵錄》《陣紀》《戰略》略有研究。”劉秀讚道:“鄧禹兄果然厲害,熟讀那麼多兵法!”鄧禹道:“讀得太多也未必是好事,都是略知一二,不能精通。”劉秀問道:“那你對這幾本兵書如何評價?”
鄧禹道:“《孫子兵法》不可置疑是所有兵法家的翹首,除《孫子兵法》外,我比較喜歡薑子牙的《六韜》。”劉秀道:“《六韜》?”鄧禹道:“恩,《六韜》分為《文韜》、《武韜》、《龍韜》、《虎韜》、《豹韜》、《犬韜》,文韜,論治國用人的韜略,武韜,講用兵的韜略,龍韜,論軍事組織,虎韜,論戰爭環境以及武器與布陣,豹韜,論戰術,犬韜,論軍隊的指揮訓練。”裏麵有一段非常精彩:
武王問太公曰:“論將之道奈何?”
太公曰:“將有五材十過。”
武王曰:“敢問其目?”
太公曰:“所謂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勇則不可犯,智則不可亂,仁則愛人,信則不欺,忠則無二心。”
所謂十過者:有勇而輕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貪而好利者,有仁而不忍者,有智而心怯者,有信而喜信人者,有廉潔而不愛人者,有智而心緩者,有剛毅而自用者,有懦而喜任人者。勇而輕死者,可暴也;急而心速者,可久也;貪而好利者,可遺也;仁而不忍人者,可勞也;智而心怯者,可窘也;信而喜信人者,可誑也;廉潔而不愛人者,可侮也;智而心緩者,可襲也;剛毅而自用者,可事也;懦而喜任人者,可欺也。
故兵者,國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於將。將者,國之輔,先王之所重也。放置將不可不察也。故曰,兵不兩勝,亦不兩敗。兵出逾境,期不十日,不有亡國,必有破軍殺將。
武王曰:“善哉!”
劉秀暗暗吃驚,心想道:“想不到鄧禹小小年紀便熟讀兵書,倒背如流;以前學功夫,讀書,很快便超過哥哥和他那些江湖豪傑,還以為自己天下無敵,這次來太學讀書,料想考取功名也是輕易而舉之事。遇到鄧禹才知道何為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鄧禹爽朗,口才了得,不是讀死書之人,若此人輔助哥哥起事,必大事可成。王邑也厲害,識人於微時,作為武將,此人不可小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