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一詞在古老法文中的解釋是“領導、執行的藝術”。整個管理學可以概括成領導製定他的策略,然後可控地去執行。領導是領導者及其領導活動的簡稱。領導者是組織中有影響力的人員,他們可以是組織中擁有合法職位的、對各類管理活動具有決定權的主管人員,也可能是一些沒有確定職位的權威人士。控製是一項重要的管理職能,它是指由管理人員對當前的實際工作是否符合計劃進行測定,並促使組織目標實現的過程。領導伸出他的五指山,一切盡在掌握之中。
管理學——領導者解決問題的藝術
管理學(Management Science)是一門研究人類管理活動規律及其應用的科學。它偏重於用一些工具和方法來解決管理上的問題,如用運籌學、統計學等來定量定性分析。
“管理”可被定義為領導和管理所有組織;通過組織、調度和運用各種人力、財務、原料、實體、知識、資產或其他無形資源的活動(包含規劃、決策、組織、領導和控製),以有效率且有效用的方式達成組織目標。
有“現代管理學之父”之稱的彼得·德魯克認為:20世紀,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最大因素就是管理,管理改變世界。對全人類來說,自然領域的科學成就並不是整個20世紀推動世界進步的最大因素,雖然計算機技術、物理技術以及生物技術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生產,但是,管理學的出現才使人類可以進行大規模的協作生產,進而促使以家庭為單位的生產發展至以企業為單位的大規模協作生產,同時產生了能夠大幅提高生產的組織形態,即企業。
管理是科學,也是藝術。作為一項重要的社會活動,管理貫穿於人類社會發展的各個階段,滲透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軍事等各個領域,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常人看來,管理貌似一件既高深又複雜的事,但事實上,管理遠沒有人們預想的複雜,我們大多數人都將它複雜化了。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總是生活在諸如公司、學校、醫院、工廠或者軍隊等這樣不同的組織中,組織是人類存在與活動的基本形式,如果沒有組織,人類不可能憑借個人的力量去征服大自然並且改造大自然,沒有組織,也就不會有如今人類社會的繁榮與發展。
組織是人類改造自然的力量源泉,是人類能夠獲得成就的主因,但是,隻有組織是遠遠不夠的。在人類社會中,有組織的存在就必然會有群體活動,有群體活動就必然存在管理,隻有進行管理,組織才可以有效運轉活動。
總而言之,管理是組織有效運行的必要條件,組織要發揮作用需要依靠管理,管理是協調組織中各個部分活動並使其與環境相適應的主要力量,正是有了管理,才能使組織與社會不斷地前進、發展。
對於管理的定義,有多種不同的解釋,總結歸類後主要有以下幾種:
(1)管理學家亨利·法約爾認為,管理就是實行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製。
(2)管理學家哈羅德·孔茨認為,管理就是通過別人來使事情做成的一種職能,管理包括計劃、組織、人事、指揮、控製五項內容。
(3)決策理論學派代表人物赫伯特·西蒙認為,管理就是決策。
(4)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認為,管理就是界定企業的使命,並激勵和組織人力資源去實現這個使命。
提高效率是管理的本質,而衡量一個管理者的管理水平高低,就是看他對效率的認識,要明白什麼是管理以及管理的具體內容,就需要正確了解效率的內涵,隻有這樣,才能掌握管理方法。企業經營永遠的主題就是管理,而效率則是管理的第一要素。
1898年,在伯利恒鋼鐵公司進行“搬運生鐵塊試驗”的科學管理理論主要代表人物弗雷德裏克·泰勒的核心思想就是,通過改進管理方式提高效率。
伯利恒鋼鐵公司的原材料是由一組按日計算工資的工人負責搬運的,工人每天需要搬運12~13噸重量的鐵塊,公司對工人的獎勵方法就是選拔較好的一些工人到車間裏做等級工,同時可以得到高一點兒的工資,懲罰方法則是找工人談話或開除,而工人每天的工資是1.15美元,按照當時的水準,這算是標準工資。
泰勒的試驗以75名工人為觀察研究的對象,通過改變他們的各種工作因素,從而觀察這些因素對生產效率的影響。比如:工人們有時候彎著腰搬運,有時候直起腰搬運,工人的行走速度、持握的位置以及其他一些變量也是他觀察的範圍。
通過長期的試驗觀察,他得出了以下結論:將勞動時間與休息時間合理搭配的同時,減少一些不必要的動作,就可以使工人在不會感到疲勞的情況下,每天的工作量提高到47噸。為了驗證這一結論,他挑選出一位叫施密特的工人進行試驗,他讓施密特按照他給出的新要求進行工作,每天的工資報酬是1.85美元。結果,第一天施密特就早早地搬完了47.5噸,拿到了這一天的工資。於是,其他工人也開始按照這種方法來搬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