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領導的多贏思維(1)(3 / 3)

史蒂夫·鮑爾默曾給微軟經理這樣一條忠告:“不要什麼事都做。你的任務是計劃、組織、控製、指揮。”關於史蒂夫·鮑爾默的授權藝術,微軟公司前全球副總裁李開複博士曾這樣評價道:“史蒂夫·鮑爾默,微軟的首席執行官,是近年來對我影響最深的人。幾年前的鮑爾默就像個果斷的老板,凡事喜歡一手抓,而且,總是在最前台鼓舞士氣。做了首席執行官後,他放權給公司七大部門的負責人,不再做每件大事的最後決定人,加快七個部門負責人的成長。他不再做一個最有煽動力的拉拉隊員,而是一個幕後的教練。他把自己對競爭對手的研究轉換成對人才的研究。鮑爾默的行為對我很有啟發。在我對任何要求回答‘我做不到’之前,我總會想到鮑爾默可以做到,我為什麼不試試?他這個榜樣幫助了我的成長。”

對於普通人來說,“凡事自己來”也是不可取的。成功之路漫長遙遠,單靠個人的努力是不夠的,要想快速達到成功的彼岸,就要學會與人合作,學會借力做事。學會與人合作是事業成功的重要保證。當一個人剛開始創業的時候,不可能馬上組織一個大的公司或是大的團體,麵對惡劣的自然環境和激烈的市場競爭,一個人的力量總是渺小的,世界上確實有許多一個人幹不成的事兒。你可能有技術而沒有好的項目,你也可能有好的項目而沒有資金,你還可能懂經營會管理而沒有資金、技術和項目,總之,一個人幹不成的事就要與別人合作幹。因此,對於創業者來說,學會與人合作就顯得特別重要了。

韓國人尚學錄是日本一家企業的業務員,他並沒有什麼學曆和資金,但他有善於企劃的能力。有一天,他接到從西德寄來的商品目錄,其中有一種新開發上市的羊毛紡織機器。對於新機械他比別人內行,直覺告訴他這是一個良機。他立即詳細調查了日本的羊毛紡織機器。他了解到應用這種新機器生產成本大約可降低三分之二,而且生產效益可成倍增長。但是,他並沒有向日本人推銷這種機器,而是帶著這項新產品的目錄和經營紡織工廠的新構想,去找住在日本的一位韓裔富翁林伯熊先生。林先生對紡織業一竅不通,但經尚學錄的企劃說明之後,也感到這是一個不錯的主意。他立即同意開一家紡織工廠,從西德進口四部機器,並請尚學錄當總經理。尚學錄從原來默默無聞的業務員,搖身一變成為大工廠的經營者。他的成功之道便是與成功者合作,借助成功者的力量來實現自己的夢想。這也是通向成功的一條捷徑。

與人搭檔創業成功的例子很多。比爾·蓋茨,1973年進入哈佛大學法律係學習,19歲時退學,與同伴保羅·艾倫創辦電腦公司,直到後來創辦了微軟公司,自任董事長、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楊致遠和戴維·費羅同在斯坦福大學從事研究,兩個人邂逅並結交成了最佳搭擋,創辦了聞名於世的雅虎網絡公司。喬布斯發明“蘋果”電腦,也是與人合作,創造出輝煌業績的。創業中至少兩人是忠誠搭檔,共創大業成為一種“現象”。給予我們的啟示是,當創業之初“踩著地雷”向前走時,有個知音患難相伴,共同分享成功的風險和利益是明智之舉。

善於協商與合作既是一種精神和態度,也是一種能力和修養。一個人考入大學主要靠的是分數,而一個人步入社會站住腳跟,並最終取得成功,靠的就是能力。“與人合作”是人生存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

中國有句俗語:“眾人拾材火焰高;一個巴掌拍不響,萬人鼓掌聲震天。”善於協商與合作能夠克服個人力量的不足,壯大集體的力量,從而使每個人都從中獲得進步,實現多贏。因此,加強團結合作是每個人成功的基石,也是一個集體成功的基石。

許多在工作中遭受挫折的人的最大問題,其實是他們不懂得與人合作,總是爭強好勝,凡事都想自己來。尤其是那些認為自己有才華的人,總是在想:噢,不!這個人沒什麼能力,我不想與他合作,這件事我自己一個人就可以處理好。

世界是由各種各樣的人組成的,就像彩虹是由7種顏色組成的一樣。一個人隻有學會與不同的人相處,才能適應未來的社會。“孤芳自賞”或“孤家寡人”的才子常常會有“懷才不遇”的鬱悶。觀察社會上的成功人士可以發現,真正取得競爭優勢的人首先是一個善於合作的人,完全靠單槍匹馬穩操勝券的人並不是經常出現的,因為我們處在一個專業分工精細而又合作共處的時代。因而我們需要培養自己與他人協商與合作的能力,為將來拓展自己的人生舞台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