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巨型世界的領導——波音與空中客車的改良機之爭(1 / 3)

企業成長介紹:

波音:騰飛的巨人

波音公司是世界最大的航空航天公司。總部設在美國伊利諾伊州的芝加哥市。製造飛機的工廠集中在華盛頓州和堪薩斯州。1996年,波音收購了羅克韋爾公司的防務及空間係統部,1997年,波音與麥道公司合並;2000年1月,波音公司與通用汽車公司達成協議,出資37.5億美元收購其下屬的休斯電子公司航天和通信業務部,從而使波音成為世界最大的商業衛星製造商。波音公司不僅是全球最大的民用飛機和軍用飛機製造商,也是最大的飛機出口商之一,以銷售額計算,波音是美國最大的出口商。公司2003年營業額為505億美元。

波音的創始人為威廉·波音(William Boeing)。1908年做木材生意發了財的波音與海軍工程師喬治康拉德維斯特維結識。熱衷於機械製造和空中旅行的共同興趣,讓他們產生了一起建造飛機的想法。

1915年,波音前往加州,找到另一個航空先驅格蘭·馬丁,跟他學飛行,這就是後來建立馬丁飛機公司(現在是洛克希德-馬丁的一部份)的創始人。但在第一架飛機還沒有建造完成時,威斯特韋爾德被調任東海岸的新崗位。波音決定繼續獨立造飛機,在1916 年,第一架波音飛機終於完成了。新飛機被命名為B&W,這是波音和威斯特韋爾德的名字的第一個字母,日後波音的飛機越造越多時,波音開始用數字為不同的飛機編號以示區分,B&W 也被稱為波音1 型飛機。

早期的波音起步非常艱難。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海軍向波音訂購了50 架波音C型教練機,這是波音的第一個訂單。1917 年,波音飛機公司正式開張,公司的辦公樓就位於現在西雅圖飛行博物館內。但是戰後,軍用飛機市場萎縮,波音隻得另辟蹊徑。1919 年,波音和哈巴德用波音C 型水上飛機開辟了加拿大維多利亞至美國西雅圖之間的航空郵件航線,這是第一條國際航空郵件航路。此後,波音開始涉足航空郵件業務,越做越大,最終專門設立了波音航空運輸公司,主要經營航空郵件業務。不久,波音的生意越來越大,波音飛機公司、波音航空運輸公司和收購進來的普拉特·惠特尼公司、哈密爾頓公司(製造螺旋槳)等合並成為聯合飛機和運輸公司,此後還陸續收購了西科斯基、諾思羅普等飛機公司,而更多被收購的航空公司則被並入聯合航空公司。

上世紀七十年代波音遭遇嚴重的生存危機。當時由於航空業衰退,波音連續18個月沒有獲得新的國內訂單。而大型噴氣客機747尚未在市場上得到認可,出乎意料地遇到了高啟動成本和初期交付問題。從1970年初到1971年10月,僅在西雅圖地區,波音員工人數就從80,400人減少到37,200人。成千上萬原來為波音工作的員工在當地勞務市場上找不到就業機會,不得不到其它地方去尋求機會。當時西雅圖的情況變得非常糟糕,以致於市郊的一張路牌廣告上寫道:“請最後一位離開西雅圖的人關掉電燈”。

到1983年,衰退開始減緩,波音737飛機得到了市場的極大認可,波音的民用客機及其改裝型軍用飛機逐漸成為民用航空公司和國防係統的主流飛機。

如今波音公司由6個主要業務集團組成:波音民用飛機集團、航天與通信集團、軍用飛機與導彈集團、空中交通管理公司、波音聯接公司和波音金融公司,以及聯合服務集團。波音公司的用戶遍布145個國家,業務部門分布於美國的20多個州和全球60多個國家,共有雇員約20萬名。

1972年,中國第一次向波音公司訂購了10架波音707.次年,中國接受第一架波音飛機。1979年,鄧小平副總理訪美時參觀了波音公司的飛機生產線。1980年,波音公司在北京設立辦事處。從1981年起,西安飛機公司和沈陽飛機公司分別與波音公司相繼同簽訂合同,為波音公司生產飛機零部件。

空中客車:後起之秀

空中客車工業集團創建於1970年,是一家集法國、德國、英國以及後來加盟的西班牙為一體的歐洲集團。其創建的初衷是使歐洲飛機製造商能夠與強大的美國夥伴有效競爭。通過克服國家間的分歧,分擔研發成本,以及合作開發更大的市場份額,空客公司改變了競爭格局,並且為航空公司、旅客和機組帶來了真正競爭的效益。

1967年英國、法國和德國計劃聯合開發幹線民用飛機,1970年12月18日空中客車工業公司在法國注冊。

如今空中客車工業集團由歐洲四家航天公司組成,分別是同樣握有37.9%股份的德國戴姆勒——克賴斯勒航天和法國航天公司,握有20%股份的英國航天公司,以及握有4.2%股份的西班牙CASA公司,這四個合作夥伴扮演著股東及製造生產者的雙重角色,並在空中客車工業集團的管理及協調下,執行大部分的設計和所有飛機的製造工作。意大利的阿勒尼亞、荷蘭的福克公司,以及比利時空中客車公司則是參與選定的計劃,擔任風險分擔的協力成員。空中客車工業集團在二十七國一共有1500多家供應商,並與十九個國家的航天業簽訂合作計劃,估計約有十萬名員工參與了各型飛機組件的生產。

該公司有兩家子公司。一家是航空培訓中心,也是國際合營公司,負責“空中客車”各型飛機的駕駛員和維修人員的培訓工作;另一家是北美空中客車工業公司(AINA),負責在北美洲的銷售及售後服務業務,AINA下轄的空中客車服務公司(ASCO),設於美國華盛頓的杜勒斯國際機場,負責維修及備件供應。

空客開發的第一個機型是220座的A300,但它從1974年首次交付使用到1978年之間,一共才銷售了38架。

1978年春市場發生變化,燃油價格的飛漲和市場競爭使航空公司迫切需要客容量大、經濟性好的機型,A300成為受歡迎的機型,到1979年底訂單已超過300架,公司從此走上坦途。麵對有利形勢,空客再接再厲,從1978年開始開發A310,首次采用超臨界翼型。此後又開發了A320,率先采用電傳操縱係統。由於A300和A310奠定的良好聲譽,A320在首次試飛前就空前地獲得了439架的訂單。從A300到A320,空客覆蓋了中短程、小載客量的幹線飛機市場,形成與波音737、757、767和麥道80、90係列的競爭格局。

目前,該公司生產的“空中客車”運輸機係列產品,主要有中短程寬體運輸機A300和A310,中短程窄體運輸機A320,中遠程運輸機A330及A340,以及它們的大量改型。

空客的標誌中有三個圓弧,它最初代表了三個發起公司:法國宇航、西德宇航和英國宇航,現在更是代表了歐洲的主要航空工業力量,象征著它們為著同一個目標聚集到了一起。

公司的行政委員會由10人組成,受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諾爾·弗加德領導,委員會成員分別負責公司的各項核心業務。該委員會的職責是管理空客公司的所有業務活動。

空客的業務包括工程與製造,是公司全部技術和工業活動的脊梁。目前,公司在全世界有150多個製造廠,其中包括在法國、德國、英國和西班牙的16個研發中心和製造廠,主要負責空客飛機的設計、製造、總裝和測試。另外,公司還建立了由全球30多個國家的1500家供應商組成的國際網絡。

作為公司的一家全資子公司,空客國際運輸公司總部設在法國的圖盧茲,主要運營5架綽號為“大白鯨”的A300-600ST超級運輸機,它們負責將空客飛機的組件運送到不同的製造廠。

經典商戰對決:

飛行帝國間的改良機大戰

經過數年煉獄般的自我完善,她終於脫胎換骨,成了一隻驕傲的天鵝。在許許多多的航空展覽會上,空客都是最耀眼的明星。而上世紀70年代情況卻大不一樣,茫茫藍天全是波音、麥道的天下,以波音為首的美國飛機製造公司幾乎占領了全球市場的90%。

當時全歐洲任何一國的飛機製造商根本就不是美國飛機製造公司同一級別的競爭對手。為了尋找出路英、法、德、西班牙等國家打算用跨國整合締結戰略聯盟對抗不可一世的美國飛機。四國於20世界70年代用各自的國有航空製造企業跨國組建“空中客車”,成立ConSortium(國際聯合)。於是由英國生產機翼、德國生產機身、法國生產座艙和電子係統、西班牙生產尾翼,四國政府每年也給空中客車以大量的補貼,這一聯盟吸納了歐洲一流的飛機製造技術和優秀人才。剛開始時,空中客車似乎就在波音的實力範圍外的縫隙間掙紮,但1981年後,它日益成長為全球第二大飛機製造企業。從81年到90年代初期,它的市場份額已經從14%上升到20%到30%。歐洲航空航天財團曾一度因為這項投資而被人嘲笑,但現在笑得最好的可是他們。還有投資專家分析,空客有可能成為航空業的領頭羊。世界頭號飛機製造商波音正日益受著空中客車的威脅,世界客機的運營史也被空客改寫。下麵我們要回顧的是那場空中客車謀求生存發展的經典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