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成長介紹:
蒙牛:短跑健將
蒙牛乳業,國內著名的乳品生產企業,總部設在呼和浩特和林格爾盛樂經濟園區,前後四期工程占地麵積55萬平方米,建築麵積14萬平方米,目前擁有總資產近20多億元。蒙牛乳業由自然人出資,采取發起設立方式於1999年7月成立。短短七年時間,蒙牛創造出了震驚世界的發展速度。
1999年荒地裏埋下一塊奠基石,蒙牛噴薄而出!1999年集團銷售額0.4億元,2000年銷售額2.9億元,2001年銷售額8.5億元,2003年,實現銷售收入40.71億元,同業排名第3位;2004年,實現銷售收入72.14億元,同業排名第2位;2005年,銷售收入超百億。5年增長200倍!6年銷售200億!投資收益率大於5000%!蒙牛成為中國成長企業“百強之冠”!蒙牛被利樂公司授予“利樂枕無菌包裝使用量全球第一”獎(即利樂枕銷量居全球第一)、“2002年度使用利樂包裝超10億包”獎。企業被自治區列為“二十戶重點大企業”之一、“億元工程企業”和“重點保護單位”。2003年10月,蒙牛成為第一個參加APEC峰會的中國民營企業,公司董事長、總裁,近年來被評為“第四屆全國優秀鄉鎮企業家”,“2002年中國十大創業風雲人物(之一)”,“2002年中國經濟最有價值封麵人物”等,2003年,又因他在乳品行業的突出貢獻,被評為“中國民營工業行業領袖”。
這位蒙牛總裁董事長、總裁叫牛根生。1978年,牛根生子承父業,20歲開始養牛,從此一輩子與牛結緣。1983年進入伊利的前身——回民奶食品總廠。在伊利,他從一個洗瓶工幹起,靠著自己與眾不同的品行,又從班組長、工段長、車間主任、分廠副廠長、分廠廠長,一直做到生產經營副總裁。
牛根生8年的副總裁生涯,讓伊利成了中國冰淇淋界的“大哥大”,雪糕做成中國第一!1994年他策劃發動了針對武漢市場的“昭君歸故裏,伊利送深情”大型營銷活動,用毛澤東的戰略戰術策劃了“進軍東北”,“解放石家莊”,“攻打太原”等活動。很快,雪糕風靡全國,銷售額由1987年的15萬元增長為1997年的7億元,成為中國冰淇淋當之無愧的第一品牌。他所統轄的領域,占到企業總銷售額的80%!
1998年,牛根生被伊利免去了職務。於是牛根生與同時被免職的幾位中層幹部聚到一起商量,決定成立奶製品公司。他們把手裏的伊利股票賣掉,一共湊了100多萬元,於1999年初成立了內蒙古蒙牛乳業有限公司。公司注冊5個月後,蒙牛有了1000多萬元資金。
99年蒙牛處於沒有工廠,沒有奶源,沒有市場的地位?當時牛根生就提出來眾所周知的,先建市場,後建工廠,區域聯合思路。此時市場上滿是高價的利樂包牛奶,而低價的巴氏無菌奶也是無孔不入。經過多方調查分析,蒙牛最後選擇了市場空白點——中價位鮮奶,而當時剛剛上市的利樂枕包裝正符合這個價位。由此,蒙牛成為第一個開發利樂枕牛奶的中國企業,打進了一個空檔市場。為了作好這一新興市場,幾年時間,蒙牛高擎質量大旗,始終堅持誠實守信的原則,以成功的營銷方式使利樂枕牛奶以其質量和價位深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暢銷北京、上海、深圳等160個大中城市及港澳地區。如今,蒙牛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利樂枕牛奶製造商,2002年度使用利樂包裝超10億包。
在建立奶站上,蒙牛更是突破常規。眾所周知,生產乳品的企業需建許多奶站,而建一個奶站通常需要約40萬元。牛根生則另辟蹊徑,沒花一分錢建成奶站。他認為在每一個自然村莊和每一個養牛區,總是存在有錢人,於是采用如果互惠互利的模式,讓有錢人出資建奶站,然後再為自己的企業供貨,讓雙方都得到了更大的利益。
多年以後牛根生這樣總結自己的這一經營策略:“人的行為導向模式一般有兩種:一是原點式,即從現有資源出發,先點兵後打旗,步步為營正向推演,結果是小打小鬧難成氣候;另一種是目標導向式,即目標倒推法,先樹旗後招兵,反向推演跨越發展,整合天下資源為己所用,正如古人所言‘善假於物’,資源、時間、戰術、方法皆可用”。
伊利:乳品龍頭
同樣是乳製品出身的伊利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國乳品行業龍頭企業之一,是國家520家重點工業企業和國家八部委首批確定的全國151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之一。2005年伊利集團榮膺“2005 CCTV中國年度最佳雇主”稱號,成為中國乳業唯一入選的企業。同時該集團也成為北京2008年奧運會唯一一家乳製品讚助商,也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讚助奧運會的中國食品品牌。
1983年,鄭俊懷任呼市回民奶食品廠(伊利集團的前身)廠長,當隻有80多名員工、固定資產僅41萬元、年利稅不足5萬元的手工作坊式小廠。經過了長期的探索之後1987年,鄭俊懷在企業內部進行了三項(勞動、工資、人事)製度改革。極大調動了員工的積極性,使企業的活力得到有效的激發了,從1988年到1992年企業取得了較快的發展。1992年,企業固定資產達到了1700萬元。
1993年,僅用了五個月的時間就建成了投資2500萬元的冷凍食品生產基地,創造了罕見的“伊利速度”。94年上半年,伊利的產值、銷售收入和利稅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了157.15%、131.55%和129.41%。1995年在公司領導和全體員工的努力下,伊利冷凍食品以質量好、花樣多、口味精、價格廉的優勢贏得了市場,1995、1996、1997年,連續三年伊利冷凍食品作為伊利公司的主導產品,產銷量均居全國第一,在全國500多個城市擁有了眾多的消費人群。
1996年3月,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伊利股票掛牌交易,成為全國乳品行業首家A股上市公司。伊利股份憑借高速的成長性和良好的業績成為證券市場公認的藍籌績優股。
1998年是公司穩步發展、穩定增長的一年。全年完成主營業務收入102837萬元,較97年85364萬元增長17.35%。公司全年經濟效益穩步提高,為股東創造了收益。同時,伊利公司的發展為社會直接或間接地創造了大批就業機會,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1999年,“伊利”商標被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並在中國食品行業內首家通過了ISO9002國際質量體係認證。伊利係列產品在國家乳品檢測中心市場抽檢中,連續多年產品的合格率為100%。公司榮獲中國質量管理協會授予的“全國用戶滿意企業”稱號,被中國食品工業協會評為“質量效益型企業”。2000年9月,伊利集團又被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評為“全國質量管理先進企業”。
2002年8月,伊利股份作為中國證監會批準的七家增發股票的公司之一,增發了5000萬股A股,成功募集到資金8億元,為伊利擴大生產規模、調整產品結構,建立全國性現代化營銷體係和物流配送體係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同年,伊利集團所屬的液態奶事業部首先通過了國際食品行業中通行的HACCP(危害分析與關鍵控製點)管理體係認證,成為國內乳品行業第一家實現食品安全有效監控的企業。
2003年12月,伊利集團獲得了素有“綠色壁壘通行證”之稱的ISO14001環境管理體係的資格認證證書,標誌著伊利集團已經成功得到進軍國際市場的“綠色通行證”,為實現進入世界乳業20強的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04年,伊利躋身中國市場人氣最旺品牌十強,在連續兩屆的“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評選中,伊利以127.87億元和136.12億元的品牌價值連續兩次位居中國食品業首位。截至2005年上半年,伊利集團連續三次入圍“中國企業500強”。
為了進一步提高伊利集團核心競爭能力,伊利集團采取了收購、兼並、資產重組、托管等方式先後在內蒙古中西部地區,北京、天津、上海、黑龍江、河北、陝西、廣東、新疆等地建立了自己的生產基地,迅速擴大了企業規模。
今天的伊利集團,麵對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挑戰,提出“用全球的資源,做中國的市場”,推行“以人為本、製度為保障、團隊為前提,平等信任”的企業文化,以不斷創新、追求人類健康生活為己任,創造出了中國乳品生產行業的廣闊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