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移動的發難,聯通方麵也不甘示弱。於7月24日,北京聯通旗下GSM預付費產品之一的“長市合一型如意通”話費全麵下調,降幅最大超過五成,優惠力度超過北京移動。
麵對聯通的接招,從7月30日開始,北京移動“全球通”正式開展預存600返300充值卡的優惠活動,同時在它旗下三大品牌通話費標準全部降低,這過招直接導致進入8月份後北京的移動通訊資費戰進一步升級。
8月7日,北京移動將針對郊區市場的“神州行大眾卡”資費方案再度下調;次日,針對移動旗下“動感地帶”調價,同時中國聯通宣布旗下的品牌“Up新勢力”調整資費,接電話僅需0.1元/分鍾,打電話隻需0.25元/分鍾。可是到了16日,北京移動再次降低神州行資費價格。在這次降價完成後,竟使一直巋然不動的北京市場兩大移動運營商價格在一個多月內,調降總和達到驚人的7次,成為曆年來最為激烈的一次。
在上海的移動與聯通也出現了與北京類似的情況,7月份以來,上海移動接連對旗下的神州行大眾卡,29/39套餐,60套餐,M-zone等進行了4次調價。與此同時,上海聯通也推出“100/150長途套餐”,將手機打長途的費用壓至低於0.3元/分鍾。到8月25日,上海聯通和上海移動又一次同時全線下調各自大眾卡的資費。
自從聯通成立,移動通信市場兩寡頭之間的價格戰就此起彼伏。作為後來者和弱勢的一方,憑借政府給予聯通的“價格方麵可以有10%浮動”的政策傾斜,早期的價格戰經常由聯通發起。但是從2004年開始,由於中國移動感受到來自聯通和小靈通雙重壓力,在很多省市的中國移動分公司率先發動了價格競爭,此輪價格戰也是移動主動出擊引起的。
對今年夏天的這輪資費大戰,國家信息產業部並沒有硬性叫停價格戰是因為在經過去年7月份關於要不要限製移動與聯通資費戰的爭論之後,終於在9月2日,信產部發布了《關於調整部分電信業務資費管理方式的通知》,《通知》指出:“從10月1日起,調整部分電信業務資費管理方式,對國內長途電話費、國際長途電話費及台港澳地區電話費、移動電話國內漫遊通話費和固定電話本地網營業區間通話費實行資費上限管理,其上限為現行資費。”
在現在看來,這場價格戰正是對“上限管理”新規製的提前反應。近期兩大運營商發布的中報顯示,截至6月底,移動的ARPU值達90元;而聯通的GSM用戶ARPU值也達到49.1元。ARPU值的總體表現趨好,顯然讓運營商有了資費調整的資本。而且,近來移動中層人事調動動作較大,也有分析認為此次移動地區性資費調整可能與新官上任有關。另有人士指出,今年以來聯通內外一直彌漫著將被分拆的傳言,中移動此時主動掀起價格戰,正是為了趁機蠶食人心惶惶的聯通陣地,“趁你病,要你命”。
由於價格競爭對弱勢一方來說,需要付出的成本和代價都比對手要高的多。而每一輪價格戰會使得下一輪價格競爭參與者的成本更高,並且客戶的忠誠度隨之下降。所以今年夏天的這場價格戰更有利於中國移動。當然,這也是中國移動的目的。
對於提供雷同產品的移動通信行業,在競爭格局上雙寡頭必將形成不穩定的均衡——“囚徒困境”,要形成穩定的均衡格局,兩家必須實行差異化的競爭策略。
新品牌熱戰
繼移動和聯通價格爭鬥的困饒,二者的品牌之爭也異常激烈。2003年3月是中國移動通信市場和成千上萬的手機用戶值得記憶的一個月份。一方麵,小靈通攪局使單向收費一度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另一方麵,中國兩大移動通信運營商先後出現兩個大動作,足以讓中國的手機用戶感受到未來移動通信事業的無限魅力。
從3月初,中國移動通信公司“神州行”和“全球通”兩大業務品牌比翼雙飛的市場局麵被M-ZONE(動感地帶)打破,這個隻瞄準大學生和公司白領為主的年輕人市場的品牌,其致命魅力就是低廉的短信套餐政策。對於M-ZONE(動感地帶)這一全新GSM數字移動電話服務品牌的打造,可見中移動是蓄謀已久並有備而來。
到3月底,中國聯通的CDMA 1X網絡正式開通。在CDMA 1X網絡的大平台上,一個凝聚了互動視界、彩E、掌中寬帶、定位之星以及神奇寶典等多種移動數據業務的總品牌——U-MAX(聯通無限)火爆登場。它以“一切即將改變”為宣傳理念,以最大、最多、最佳為品牌精神的新業務品牌,定位在年輕用戶和商用市場共同享有的數據增值業務的統一品牌。表麵上像是由多種不同業務拚湊而來的總品牌,實質上卻是將移動網與互聯網無縫銜接的一項重大創舉。
“一年之計在於春”移動和聯通趕在三月相繼推出自己的新業務品牌,想必不僅因為春天是勤勞的耕耘季節,更重要的是因為在春季過後還有很多季節,可以為兩大集團的戰略決策和市場競爭留下充沛的準備時間。真可謂英雄所見略同,行動不約而同。
這種熱身是一個過程,並非走一步路、跑一段路這麼簡單。需要在產品上市前和上市初期進行持續不斷、天呼地應的整合性推廣策略。既要通過現場向人們表明企業的實力和決心,更要通過廣告、活動、試用等形式向更多的大眾證明產品的優勢和樂趣,甚至是讓公眾來驗證這些不同的企業和不同的新品種。
今天用戶對移動通信服務品牌的購買選擇日趨理性化,品牌是置於促銷和渠道之上的重要環節,是企業最大的寶藏。而中移動和中聯通火爆上演的品牌之爭,無疑就是兩大運營商之間的奪寶之爭。對於移動和聯通的寶藏就是用戶資源和新品牌的競爭力。
任何一種產品或者服務的品牌歸根結底隻不過是個空殼子,由於品牌是產品的外殼,不同的外殼可以扣在不同的產品之上,同樣的殼子中可以集合多種不同的產品,並不斷根據新的業務方略加以擴充。所以如何在短期內鍛造各自品牌的核心競爭力並快速實現用戶認知、吸引用戶購買、培育客戶忠誠,則不再是僅靠一個無形的品牌外殼就能勝任的大事。對於聯通和移動的兩個新品牌也不例外。最終市場的贏家是那些能夠用這一個殼子並不斷擴充多種滿足消費需要的業務產品的企業。
移動數據業務的爭鬥。看似簡單的“動感地帶”和“聯通無限”品牌之爭,實則是基於彩信業務和GPRS網絡,伺機占領肥沃的移動數據領域,還是基於CDMA 1X平台,發力以彩E業務為代表的移動數據市場的戰爭。
動感地帶的賣點是低廉的短信套餐和適合年輕用戶需要的現實業務產品。而聯通無限的賣點是麵向商用市場和年輕用戶市場的未來需求。移動數據業務是未來通信市場中最大的奶酪和利潤增長點之一,同樣是兩大運營商之間的爭奪焦點。但是,在市場和用戶對移動數據業務正處於初步認可和需求培養的過程時,兩家企業對移動數據業務份額的爭奪就變成了對潛在的優良用戶群體的爭奪。而以大學生和公司白領為主的年輕用戶,恰恰是對移動數據業務的潛在需求最大,且在未來一兩年內購買力會不斷驟增的優良消費群體。
總之,企業對市場和品牌的定位必然會存有差異,因為沒有差異的定位隻能是死路一條。兩家運營商對各自品牌的定位均做到了有效的差異和錯位。但市場中的任何差異和錯位,隨時都可能轉成居於同一競爭平台中的同類定位之爭。
口號大戰
目前的市場競爭,人們不僅已經逐漸接受王婆賣瓜的道理被眾人,而且在運作程序也發展成為:先扯大嗓門自賣自誇,然後就會有很多企業幫助賣瓜、誇瓜,之後就會有很多消費者買瓜和誇瓜。
因此,一場口號大戰揭開了序幕。當聯通推出了周傑倫的爺爺做形象代言人,並且命名為“孫子才玩動感地帶”的活動之後,中國移動立即做出反應,聲稱他們已經同姚明父親簽約,將要開展大規模的宣傳“兒子新時空,老子全球通”的口號。
事情並沒有結束,中國聯通又聘請82歲新婚的楊振寧教授做為新形象代言人,宣傳口號是:“我還能!”。而中國移動為了反擊,立即請楊振寧的夫人翁帆做為新形象代言人,宣傳口號:“你不能,我能叫你能!”
其實移動和聯通好象是擺在西瓜攤上的兩大新品種,要想得到消費者的認可並吸引他們購買使用,就必須要大投入、大產出和廣泛的宣傳,才能進入廣大消費者的觀念之中,在這一點上他們都不甘示弱。
“歸國”融資競爭
由於業務要競爭資本須先行,中國移動80億的企業債利率開始公開發行,再結合聯通A股的上市,可以很明顯的發現國內兩大移動通信運營商除了在業務上競爭激烈外,融資方麵也在暗中較勁。
隨著聯通CDMA大規模的營銷,當前聯通和移動的業務競爭已經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根據最近公布的前三季度業績,中移動(香港)和中聯通(香港)1-9月的總收分別為1017.07億元和284.3億元人民幣,累計用戶總數分別為1.1145億戶和3842萬戶,規模上聯通仍遠小於移動。8月份中國聯通副總裁餘曉芒在一次論壇上透露,主管部門對聯通進行了“8年抗戰”後的這一市場格局很不滿意,要讓聯通盡快壯大到和移動旗鼓相當,實現兩者相互競爭又各有特色。將技術上領先的CDMA業務交給聯通,被認為是聯通開展競爭的“生命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