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馬瑞強 “農民博士”為農民發聲(1 / 2)

馬瑞強 “農民博士”為農民發聲

專題

作者:王海珍

作為一名全國人大代表,我們一個人代表67萬人,如果我不發聲,那就相當於67萬人沉默

2013年,馬瑞強整整三十歲了。古人說,三十而立。他做到了。

這一年,馬瑞強成為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他研發的“水果玉米”品種種植也開始初見效益。

2013年全國“兩會”期間,馬瑞強把自己種植的玉米帶到了會場,引起各方關注、盡管是第一次當人大代表,他卻風頭甚健,引發媒體多方關注,他也成為“水果玉米”最好的代言人。他特意從家鄉帶來一箱真空包裝“水果玉米”讓眾人品嚐,剛到北京駐地,他就給代表團的每位代表送去自己的玉米:“這水果玉米是超甜玉米,生著就能吃,含糖量、氨基酸、維生素都比普通玉米高,每畝能增收兩三百元呢,銷路很好,今年準備繼續擴種。”

回鄉創業的博士

帶著金絲邊眼鏡的馬瑞強身上還有一股書生氣。他是中國農業大學微生物學博士,畢業後,順利進入一家央企,在北京捧到令人羨慕的“鐵飯碗”。可是,上班後不久,他卻開始琢磨回鄉創業,經過一番慎重考慮,他最終下定決心,回鄉種玉米。

他的決定引起了周圍人很多不解,尤其是父母,看著自己辛辛苦苦引以為傲的兒子考上大學,鯉魚躍龍門,沒想到,寒窗十餘載讀完博士後,又要回家當農民,他的領導也對他說,想回去就回去試試,如果做得不順,可以隨時再回來。他卻吃了秤砣,鐵了心,一定要在農村幹出一番事業來。

“作為一名農民的兒子,我真的是喜歡農業,熱愛農業。”他說,這是自己選擇“回鄉種地”的最大原因。“此外,農村老齡化、空心化等現象日益嚴重,農村的很多事情,確實需要有人去做。”除了這份擔當,促使其回鄉創業的還有一些現實因素,他分析說:“近年來,國家對農業的投入越來越大,農業方麵本身的機會也越來越多。”

選擇回鄉創業,馬瑞強也是有底氣的。他對農業技術種植及推廣經驗豐富。馬瑞強自2005年進入中國農業大學讀研究生到2010年博士畢業,一直在尋找自己的方向,一直在尋找適合農村、反哺家鄉的農業項目。2007年,應中國農業大學國家玉米改良中心要求,他負責北京、內蒙古等地“水果玉米”新品種推廣工作,主要從事水果玉米的種植技術指導、銷售、物流等方麵的工作。在繁忙的推廣工作之餘,馬瑞強開始思考,水果玉米作為一種兼具高度觀賞價值和經濟效益的農產品,與普通玉米和水果相比,具備含糖量高、口味好、營養價值高且易於吸收等諸多優勢,在試點推廣地區也都取得了不錯的經濟社會效益,如果這種優勢農產品可以在家鄉落地生根,是不是能為廣大鄉親父老找到一條新的增收致富之路呢?

作為一名農家子弟,馬瑞強深知,內蒙古地廣人稀,是國家推廣土地流轉的試驗區,而家鄉巴彥淖爾就坐落在有著“塞上糧倉”美譽的河套平原,那裏土壤肥沃,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完備,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特別有利於高糖作物的種植,擁有甜菜、西瓜等諸多明星產品,肯定也適合水果玉米的種植,如果能將水果玉米在家鄉推廣種植,並輔之以良好的物流、銷售環節,預期回報必然可觀。研究推廣水果玉米這個念頭一冒出來,強烈的創業欲望使他馬上付諸於行動。2009年春,馬瑞強在自己家的地裏辟出了7畝多的試驗田,種下了水果玉米,之後一邊繼續學業,一邊遠程指導、監控水果玉米的種植和銷售,在家人的支持與幫助下,試驗取得圓滿成功,畝產量及收入均高於普通飼料玉米,當年40%的產出被當地的超市和商場購買,其餘都銷往外地,在市場上廣受好評,這進一步激發了馬瑞強推廣種植水果玉米、讓鄉親們和更多的人受益的決心。2010年10月,馬瑞強回到家鄉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發起成立了“內蒙古烏拉特中旗馬瑞強水果玉米專業合作社”,開始了艱辛的創業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