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馬瑞強 “農民博士”為農民發聲(2 / 2)

合作社成立之初,經曆了重重考驗,基本上創業路上的所能遇到的困難,他都遇到過:資金困難、信息不對稱、農民不接受等問題為這次創業蒙上了層層的迷霧,外人的冷眼旁觀、家人的懷疑動搖等等……

這是考驗他耐力的時候,他堅信自己選擇的道路,為了盡快打開局麵,馬瑞強在鞏固合作社已有規模的基礎上,自己出資不斷加強水果玉米的對外宣傳,幫助廣大農民認識水果玉米的優勢,轉變思想觀念。也正是這些宣傳,為合作社跨越發展帶來了新的轉機,他的合作社開始發展壯大。

做代表為農民發聲

如今看來,馬瑞強抓住了機會,在短短三年時間內,將他所帶回去的技術,落地種植,並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可是,這成功背後的辛酸,卻並非一言兩語能概括完的。

創業路上危機多,還好,一路走過來了,如今的馬瑞強,也很少去說,自己蹲在農田裏觀察苗樹生長的狀況,壞天氣來襲時的擔憂,以及一個人扛著重達幾十公斤玉米棒來來回回的場景。

“我對共青團還是很有感情的。”馬瑞強印象深刻的是,團組織給與他創業的幫扶。2010年底,經烏加河鎮團委推薦,烏中旗團委審核把關後,將馬瑞強的合作社基本情況與扶持計劃彙報給團市委,市、旗兩級團組織從共青團扶持青年就業創業工作和“兩新”組織團建的角度出發,決定把合作社列為2011年度全市及烏中旗重點創業扶持單位,采取以“一對一”幫扶的方式,解決合作社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助推合作社加速發展。從2011年初開始,在團市委統一安排下,團旗委、烏加河鎮團委認真分解幫扶任務,責成專人負責各項幫扶工作,協調解決資金缺口,爭取政策扶持,提供宣傳平台,短短兩個月,合作社實現了由家庭作坊式到規模化、產業化的轉變,種植規模擴至成員14戶土地406畝,跨入烏加河鎮乃至全旗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的前列。

站在家後麵的小山坡上,看著鬱鬱蔥蔥的玉米地,馬瑞強更加清楚地認識到,“水果玉米鮮穗銷售”“水果玉米深加工”“水果玉米農家采摘園”的發展路徑已然鋪就,400畝、4000畝、40000畝的發展前景催人奮進,前路一片光明。

“我現在還是我們鎮編外的團委副書記”,馬瑞強笑著說,“團組織對我們創業幫助還是蠻大的”。

得知自己當選全國人大代表是在2012年年底。最初知道自己當選,馬瑞強還是有點吃驚的,不過,很快吃驚轉變為壓力,繼而壓力成為動力,“既然作為一名全國人大代表,就有必要為我們所代表的人民發出聲音”,馬瑞強說,“我們一個人代表67萬人呢,如果我不發聲,那就相當於67萬人沉默。”

今年的“兩會”建議,馬瑞強提的是關於農業科技與就業創業優惠政策的落實兩個方麵。“主要是結合自己的創業經曆,以及調研其他農村創業項目的感受,中央有一些創業優惠項目,但是到了下麵,有時得不到很好的貫徹和落實,想就這方麵提出一些建議和想法。”

啟程赴京前,內蒙古巴彥淖爾辦專門組織馬瑞強與廣大創業青年的座談會,搜集創業青年的意見,詢問他們需要解決的問題和希望得到的扶持措施,並幫助馬瑞強提煉成成形的議案。“還是覺得今年的時間稍微有些倉促了,今年大會結束後,我會在一年時間內,好好調研一下‘三農’問題,爭取明年有更完善的建議。”

“以後是要長期關注‘三農’領域的問題了嗎?”

“當然,我熟悉這個領域,也工作在這個領域,也關心這一領域的發展,未來會繼續在這一領域做更多的調查和研究的,爭取更好地履職。”

責任編輯 華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