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鐵飛燕 證明“90後”是值得托付的一代(2 / 2)

“我很心疼那些小孩,常年看不到父母,教育也跟不上,這是個大問題。”根據她進行的調查,在她的家鄉雲南昭通就有留守兒童48萬,將近40%的兒童父母兩人都外出打工,有7.3%的兒童是沒有專人照看的,有79%的兒童是由爺爺奶奶照看,這樣隔代照顧一是存在溺愛問題,二是大多數的農村老人沒有能力輔導好、教育好孩子。鐵飛燕說:“不僅家中老人難以擔負教育孩子的責任,農村學校的師資力量和課程設置也存在較大問題,遠遠落後於城市學校。都是孩子,都渴望健康成長,為什麼不能平等地享受教育資源?”對於這些問題,鐵飛燕也在會議上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她說,應該加強完善留守兒童管理機構,成立相關的負責機構。“還有,因為現在留守兒童不斷增多,能否在合同法裏納入‘給予回家看望留守兒童的父母一些假期’,給他們放假回家探子,這樣孩子們才不會覺得孤單。”

鐵飛燕還建議建立留守兒童成長檔案,時刻關心他們成長的心理狀態。“最後一點建議是,能不能解決完善留守兒童異地就學的問題,讓他們隨父母到哪裏都能在當地的公立學校上學。”鐵飛燕說。

對於當人大代表的感受,鐵飛燕說:“開了這幾天會,聽了很多代表的發言,堅定了當好人大代表的決心,對自己的啟發也很大,感受最深的就是,自己對很多專業知識都不夠了解。所以,當人大代表還是挺曆練人的,各個方麵都要學。今後五年,自己第一要加強學習;第二要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多了解民情,多發現社會問題。”

“90後”年輕“媽媽”的擔當

鐵飛燕在雲南團的知名度很高,人們認識她大多是因為她兩年前的見義勇為,關注則源於她是年輕的“90後”人大代表。這關注中有好奇,也有質疑,更多的是關心年輕的一代如何支撐起國家的未來。然而這個1992年出生的年輕的女孩,早在被人們熟識之前,就已經在證明著她所代表群體的責任感和擔當。

這次來京開會,最讓她惦記的莫過於她四歲的養女子鍵。這幾天鐵飛燕每天都會給女兒打電話。“我可想她了。”鐵飛燕說,打電話時女兒說:“媽媽,我在電視裏看見你了。”

這個女兒,是鐵飛燕2009年撿到的棄嬰,那時她才17歲。當時鐵飛燕沒工作、沒結婚,家裏人不同意收養這個孩子。最後把嬰兒帶到了派出所,但找不到親生父母,於是鐵飛燕還是當起了“媽媽”。

“剛開始還是有些顧慮,而且以後我還有個人問題要麵對。”但鐵飛燕還是堅持下來了,“女兒四歲了,我希望她健康成長。”鐵飛燕說,自己提的建議有一半是因為收養了這個孩子的親身感觸。

不僅如此,鐵飛燕還一直熱心公益,這次來京期間,作為誌願者的鐵飛燕和中華慈善總會等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雲南代表團駐地呼籲,將廢舊報紙投入“愛心屋”,用於救助少數民族貧困家庭先天性心髒病兒童。“把用過的廢紙存起來,變賣成錢,積少成多,可以挽救先心病兒童的生命,十分有意義。”穿著回族盛裝的鐵飛燕站在收集廢舊紙張的“愛心屋”旁說,今天是學習雷鋒日,我們要學的並不是雷鋒做過的事,而是學習他樂於奉獻、寬容的精神。“先心病兒童的生命岌岌可危,我們要讓人類的愛彙聚起來,挽救他們的生命。”

被問及對中國夢的理解,鐵飛燕說:“我的中國夢就是希望農村的孩子都能夠有很好的教育環境,流動兒童與城市孩子一樣沒有等級區分,我們大家都是被平等相待的。政府要完善對留守兒童權益的保障,隻要這一塊完善了,我的中國夢已不遠了。其次,我個人的願望是,我的女兒能夠健康成長,最好能考上清華北大,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

責任編輯 董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