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我不是來“打醬油”的
專題
作者:梁偉
新代表,新委員,不怕資曆淺,重要的是這種使命感,這種責任感,這種態度
在籃球場上,姚明的2.26米的身高引以為傲。但是在“兩會”上,這樣的海拔足以讓他成為好媒體焦點,無論他何時,夾雜在多少人中一起出現,這位“80後”年輕委員永遠會被記者一眼發現。
“你怎麼看PM2.5?”“你對退役運動員的安置有什麼建議?”“你怎麼看香港奶粉限購”……各類問題一齊拋向了他,那一刻,他有些不像姚明,像一本活生生的“百科全書”,為了避免這樣的尷尬時刻,他選擇從側門悄悄入場,但即使這還是躲避不了記者們的“長槍短炮”,姚明隻能硬著頭皮向前“衝”。
“籃球應當回歸校園”
對於自己第一次以全國政協委員的身份參加“兩會”,姚明說:“這種角色的轉變讓我心情忐忑,我會以認真嚴肅的態度,積極的建言獻策,證明我不是來‘打醬油’的。”
退役後,姚明的新身份是——上海男籃俱樂部的老板。這樣的身份促使姚明對體育發展體製的問題持續關注。在體育界別小組討論談到“項目發展和後備人才培養”的問題時,姚明說到了協會實體化的問題。
不同體育項目的人才培養過程、發展規律不一樣,而現在還是舉國體製一種模式麵對所有項目,這其中,能不能進行分類的改革?現下,中國軍團的優勢項目體操、舉重、跳水……扮演著中國奧運軍團的主要角色,倘若離開舉國體製,他們的未來生存環境必定堪憂,因為這些項目從器材到場地都非常複雜,難以開展群眾運動,導致民間水平相當低。而籃球、足球這些項目基礎廣泛一些,但是運用舉國體製的方式培養實際上是有限製的。
“能不能把市場可以解決的東西讓市場解決,市場解決不了的讓政府去推動。挖掘地方協會的力量,幫助我們做好,總局管好國家隊就好了。是不是適當放開一些項目的改革?另外,不管體育產業還是體育比賽,比賽的放開是至關重要的。現在所有比賽需要總局、地方體育局審批,造成很大的局限性。”姚明說,“總局、各中心一條線鋪下來,兼顧成績和青少年發展是有衝突的,應該放權。解決協會實體化的問題,才能發動更多的力量,人才庫的基數才能發揮出來。”
雖然是第一次當選全國政協委員,但姚明帶來的“呼籲改革管理體製、開放人才選拔、促進中國籃球可持續發展”的提案卻很是成熟,足見他對此的重視。據說,為了獨立撰寫這份提案,姚明耗時很長時間,並對不少問題做出了獨立、積極的思考。
提案中,姚明的第一條建議就與中國籃協的實體化有關,他甚至提出了定期召開中國籃球代表大會的具體實施方案:
“首先,改革中國籃球管理體製,將中國籃球協會實體化,全麵協調中國籃球運動的整體發展。定期召開中國籃球代表大會,大會代表由來自專業籃球、高校籃球、社會籃球的各界人士組成,中國籃協領導機構由代表大會選舉產生。”
“體育改革應該針對不同的類別有所區分,職業化程度較高的籃球、足球、網球項目,政府應該將其完全放入市場。”姚明詳細解釋道,“改革中國籃球管理體製,讓中國籃協實體化、行政實體化。籃球市場基礎雖然比足球弱,但綜合來看,籃球更適合作為三大球發展體製改革的一個突破口。”
而在這份提案中,姚明還指出了中國籃球在後備培養方麵存在三大問題:人才培養渠道單一、封閉;人才培養周期過短,違背籃球人才培養的客觀規律;專業籃球,或者說是職業籃球與校園籃球、社會籃球嚴重脫離,籃球人才麵臨枯竭。
姚明建議,應該做好體教結合,發揮各自優勢,將專業籃球人才培養和校園籃球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體育回歸教育,誕生於校園的籃球應當回歸校園,唯有如此,才能讓青年學生運動好,更有利於運動員讀好書,才能真正從普通學校走出不普通的體育人,影響更多的普通人愛上籃球、享受籃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