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姚明:我不是來“打醬油”的(2 / 2)

關注熱點

作為兩會曆史上最高的委員,姚明擁有一些“特殊待遇”,因為和其他委員不一樣的座椅,姚明的座位永遠隻能在最旁邊。盡管如此,記者們還是感覺姚明的“坐姿”有些別扭,似乎根本舒展不開,對於這樣的問題,姚明不置可否。

因為圍著姚明的記者實在太多,姚明在酒店召開了一場小型的個人記者見麵會,麵對記者,姚明保持了以往一貫侃侃而談的風格。

“體教結合”是體育領域近來的熱點之一。不論是北京奧運還是倫敦奧運,中國健兒摘金奪銀,儼然成為體育大國。但在全民健身領域,中國還有不少問題亟待解決,特別是學生和青少年的身體素質,已經愈發成為一項社會問題。去年底,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透露,全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達28.2%。與發達國家相比體育人口比例偏低。此次兩會,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報告中提出要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麵發展。

孩子們早起跑步去學校,青年人騎著自行車上下班,老年人跳起了“廣場舞”……全民健身的關鍵不在於建了多少體育場館,有了多少體育設備,而是有多少人動了起來。對此,姚明表示:“應該發揮更多地方協會的功效,不是完全依靠國家體育總局或者地方體育局這樣的單位去組織。”

教育與體育有很多相通之處。教育的初級階段是培養人的技能,高級階段是提升人的心智;體育的初級階段是鍛煉體魄,高級階段是提升精神境界。競技體育的表層意義是強健體魄、拿金牌或者取得更好的成績,但更高層次是精神上的追求,實際上就是對自己不斷提出挑戰,學習新的知識。

“在國內,校園體育與專業體育交流不夠,甚至可以說相對隔絕。他以中國籃球為例稱,在現有體製下二者很難發生融合。中國男籃職業聯賽一共有17支隊伍,輸送人才的主要來源是各地體校。中國有1000多家高校,但卻很少有人能去打職業聯賽。這種情況與中國的體育文化有關。在美國,籃球隻是人們的生活方式,而在中國,大家更看重輸贏。”姚明說。

不過,籃球不是姚明的生活全部,隻是他的一個經曆。

“退役後我曾有過深深的失落,一度找不到個人目標。後來,漸漸明白,北京奧運會隻是一個巨大的成就,放眼未來我應該有一個堅實的台階。進入下一個階段,就應該開拓思路,和各行各業的人去合作、探索將來。要想有更寬廣的思路,人才素質的培養成為必需。”姚明說。

退役之後,姚明的“舞台”更為寬廣,他一直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發起“姚基金”,援建希望小學,不遠千裏奔赴各地參與公益慈善活動。

在“兩會”上,身為“行家”的姚明對中國慈善事業也提出建議,“從事慈善公益活動要秉持公開透明的原則,必須要有第三方、可以信任的審計,這樣才能慢慢重新建立信任。這種信任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建立的,但毀掉的速度非常快。”

“你怎麼看PM2.5?”

“我現在不僅不敢看天,連地都不敢看。我們要思考得更遠一些,在沒有看見的時候就想到這些問題,不是看到黃沙滿天飛才想到去治理。”姚明說。

“你怎麼看香港奶粉限購?”

“從民眾角度來說,互相諒解一下吧,誰家沒有小孩。讓負責的政府部門去處理,民眾是無辜的,願望很純粹。”姚明說……

3月12日,北京城下起淅淅瀝瀝的小雨,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上午舉行閉幕會議。在走上人民大會堂的台階時,一旁的工作人員把傘努力向上夠著為姚明遮雨,但是依然沒有將傘打到他的頭頂,小巨人主動從工作人員手中接過雨傘,步入會場。

不可否認,首次履職的姚明獲得了外界的一致肯定,就像央視主持人康輝對他的評價,“新代表,新委員,不怕資曆淺,重要的是這種使命感,這種責任感,這種態度。”

責任編輯 董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