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張曉慶:請叫我們“產業工人”(2 / 2)

請叫我們“產業工人”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張曉慶的心情是微妙的。在專項調研中,她發現與她同齡的、有一技之長的進城務工人員,隻要肯拚搏,自己在城市裏安身並不是困難的事,但一有了孩子,就涉及到房子、汽車、入學、醫療、保險、養護老人等等數不清的門檻和障礙,就會讓自己曾經以為已經抹去的城鄉差別、身份差別格外地突顯出來。難以在城市裏安家,勢必會出現留守兒童、空巢老人;她一位60多歲的長輩,一輩子在外打工,回到農村卻沒有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就55元錢,和城裏人的養老待遇差距巨大。因為身上有了“農民工”的標簽,自己的子女、老人在各種福利、保障上就一定要被區別對待嗎?每當想起這些,平時活潑開朗的張曉慶好幾個晚上睡不好覺。在大量的走訪和文獻調閱之後,她認定,“農民工”隻是改革開放以來農民身份的一種轉變過程,而不是一種身份。現在國家推動城鎮化,大批的農民在艱苦地轉變了技能的同時,也應當堂堂正正地轉變身份,改善福利待遇,成為堂堂正正地“產業工人”。

更名和改善福利待遇還隻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對城市的歸屬感和認同感。“‘80後’‘90後’農民工與父輩們相比,雖然說吃苦耐勞方麵略差一些,但還是有不少的優勢,比如他們不再一味靠體力吃飯,大多都懂點技術,也比較關注社會上正在發生的事兒。與父輩相比,他們更關注自身生活環境的公平與安全,因為他們畢竟願意生活在城市,而他們大量地在城鎮定居已經成為一種必然趨勢,城裏人遇到的問題對他們來說不應當更加沉重。”張曉慶說。“還有就是戶籍製度改革問題。我在外打工的時候,先後兩次丟失了身份證,每一次都要回到戶籍地棗莊去辦理。這讓我們農民工很沒有歸屬感。還有那麼多人不安心,城裏女孩子的那種優越感和驕傲感,我還沒有學會。”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的張曉慶,麵對記者,更加地質樸、直白。

在本次全國“兩會”上,張曉慶提出兩個建議:一是用“產業工人”代替“農民工”,二是提高農民工在經濟適用房、養老保險金、醫療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麵的待遇頗有共鳴。除了同界別的代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很支持她:“改革開放35年了,繼續保持農民工實質上是一種製度性的歧視。” 遲福林還說,“這個問題已經到了不能再拖延的時刻了。以80後為主體的農民工實際上已融入城市,政策再不做調整,會產生大量社會問題,因此除了解決進城務工農民的就業和住房之類的基本問題外,還要兼顧公平正義。”

責任編輯 華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