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對國產奶粉信心靠什麼?
專題
作者:石述思
如果沒有香港對搶購客的嚴厲製裁,奶粉或許不會成為今年兩會上如此矚目的議題。麵對爭議,香港特首梁振英稱,“新例適用於所有人,並不是針對內地居民,希望獲得內地居民的理解和諒解”。
但由此引發的針對內地奶粉質量的信任危機卻在持續發酵。在政協新任發言人呂新華聲稱“內地奶粉99%符合質量標準”後,更是將熱議推向新的高度。國家質檢總局副局長楊剛委員則稱,質檢總局的數據顯示國內的乳製產品86%都是合格的,出口產品98%都是合格的。奶粉的國內標準現在也不低,有些還比國外標準高。
但主管部門領導的表態並不能消除公眾的焦慮。
全國政協委員崔永元對記者的回答就頗具代表性——對於“你對中國國產奶粉有信心嗎”的追問,他說:“當然沒信心啦。”記者問:“不是說中國內地奶粉99%是合格的嗎?”小崔說:“我哪知道1%在哪裏呀?”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工商總局局長周伯華談到內地市民對一罐奶粉都缺乏信心的時候,幾欲落淚。他表示:“造成老百姓對一些食品安全缺乏信心的原因,從廣大畜牧工作者、乳業企業到國家政府部門,都有責任。”
代表委員們形成的一個共識是:多頭管理是食品安全的硬傷。當前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共包括農業部、工信部、食藥監局、工商總局、衛生部等十三部門,形成多龍治水格局,對接盲點甚多,職能交叉嚴重,加上地區間的地方保護,使整個監管隻能體現為事故發生後的高效運動執法,對預防、遏製事故幾乎無能為力。網友調侃:十三部門管不好一盒奶。
今年兩會以推動大部製為核心的行政體製變革,無疑為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監管體製提供了一個良好契機,公眾普遍認為,即使新組建的食藥監管總局不能徹底根除多頭管理亂局,至少往前邁進了一步。
此外,在長期的盲目追求GDP的指導方針下,立法上常年存在重生產、輕消費的傾向,甚至可以為了保護乳品企業的利益使國標倒退25年。《食品安全法》出台後,法治進程向前跨越了一大步,但其中假一罰十之類的規定對違法企業相當溫柔。直到刑法修正案(八)出台這個問題才得到扭轉,而對官員的問責才上升到法治層麵。因此,完善立法、嚴格執法是推動當下食品安全監管機製的關鍵前提。
同時,如果理性全麵地看待中國食品安全問題,還必須麵對這樣的一個嚴酷的現實: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和遍地開花的中小食品加工企業是監管成本高昂的一個重要誘因。比如,中國農產品生產還是按照承包製的初級模式進行,而10人以下的中小食品加工企業有40萬家,其中乳品企業就有數千家。而實現集約化經營的美國全國隻有4家乳品巨人。
在2008年三鹿奶粉完成對中國消費者信心致命一擊後,中國乳品企業痛定思痛,中國的嬰幼兒配方奶粉在生產監管上,確實比一般的奶製品嚴苛,甚至率先建立了質量追溯體係。經過了很多次的整頓後,許多落後的產能也被關閉和淘汰了。甚至業內人士透露,國內原料在嬰幼兒奶粉中的運用最高隻有26%,剩下的最少50%的原料都是從國外進口的。但由於自身的唯利是圖、行業的惡性競爭、監管的滯後缺位,質量事故不時被媒體曝光,終於成為壓垮消費者信心的最後一根稻草。
悲催的中國父母們一方麵費盡心思從香港等海外市場代購,另一方麵使國內的洋奶粉價格持續飆升,甚至超過英國德國的零售價。
國貨當自強——一靠製度,二靠良知。否則,洋奶粉統治中國市場、損害消費者利益的困境短期內隻會繼續加劇。
責任編輯 華南